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壶关农民: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2/22 10:28:52

    春节刚过,见到老梁时,他正在大棚里查看蔬菜的长势,满脸的笑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老梁名叫梁安忠,是壶关县五龙山乡欢掌底村的村主任。多年来,他一直为百姓“增收无门路,致富无方向”而发愁。

    可今年不同了,在省人民检察院驻乡扶贫工作队的倾情帮扶下,老梁带领全村百姓,投资550余万元,建设了50多栋钢架结构的蔬菜大棚,种上了西兰花、青椒等蔬菜。眼下,这100多亩的西兰花都已“笑开了花”,马上就可以采摘了。

    老梁说:“西兰花长势很好,而且市场行情不错,一点不愁卖。按照3元/斤的市场价计算,每个棚可以产到4000-5000斤,一年可以产三季,除去种苗费、土地租赁费和雇工费,1个棚至少能赚到25000元,这100多亩地能给本村带来150多万的进账呢!”

    其实,像老梁一样,通过种植蔬菜致富,仅仅是该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优势,寻求产业突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壶关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重点打造了食用菌、旱地西红柿、畜禽养殖、生态旅游、干鲜果、优质玉米等六大高效特色产业板块。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15个,专业乡镇1个,初步形成了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和商贸服务等11个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类型,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办事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667个。其中,旱地西红柿种植覆盖9个乡镇130个村,面积达到4万亩,亩均增收10000元,成为该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项目。

    据了解,仅今年一年,壶关县就新增各类蔬菜大棚1000多亩,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黄土地里刨出了“金疙瘩”。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