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这辈子还能在城里买上房子,家里还有存款,孩子也上了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刘强激动地说。
刘强今年40岁,是翼城县王庄乡上庄村民,家里有4口人。十多年前,在附近矿山上打工时,被卷扬机轧断了一条腿,从此只能干一些相对轻松但却利薄的活。以前,他和妻子长年在外打工,小工当过,领班做过,可就是钱没挣下几个。“外出打工10年,竟然在城里没买下一砖一瓦,只混了个吃穿。”提起以前在外打工的经历他满腹辛酸地说:“出门在外,远离孩子不说,老人也没法照顾,好不容易熬到年尾,本想欢欢喜喜过个年,可一提到钱就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了,让人挺不起腰来。人们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却过得很无奈。外面虽然天大地大,但我致富的天地却不知在哪里。”
看着村里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种地的人越来越老,于是几年前刘强便回村承包了十多亩地,还买了几十头猪仔喂养。他承包的责任田不仅夏天收获麦子,秋天还收获玉米和向日葵。他种的向日葵压榨出来的葵花籽油由于是纯天然的无任何添加剂,附近的村民都争相购买,同时养猪也“拱”开了增收大门。去年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他种的粮食喜获丰收,赶上市场行情好,卖了个好价钱。
3月13日,刘强正和妻子在院里翻晒黄澄澄的玉米棒,见到我们来访,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大棚蔬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临近的一些村子里还实现了“猪-沼-果、菜、粮”循环生态园。今年春播时节,刘强还打算再种些设施蔬菜,经多方打听,摸准市场行情后,他拿定主意先到邻村“取经”。大棚间作、混作、套作品种怎么搭配……刘强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概念,他笑着说,“咱人勤快,天也帮忙,如今的政策这么好,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等我种出了成就,你再来给我报道一下。”
据了解,近年来,翼城县不断加大科技调产力度,采取多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到目前,翼城县各类蔬菜大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平均单棚蔬菜收入在一万二至一万五,高的可突破两万元,全县近万座日光温室,菜农收入可达近亿元,大棚蔬菜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好的项目和途径。尤其是该县无土栽培的精品蔬菜每斤高于普通技术生产的大棚菜0.5元的价格,具有不施农药、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达到了AA级绿色无公害标准,以其绿色品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两个半月时间每棚均收入在2.3万元以上,比普通大棚受益高出5000元,可一年收回投资,产品热销太原、运城、晋城、临汾、侯马等地的大型超市。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山西省“513”重点工程及市级龙头企业命名,为企业新增贷款1亿元;着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认证;积极组织企业参展农交会、博览会。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