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省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于“特”,但要想将“特色”发挥到极致,则必须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因此,挖掘本省特色农业资源,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山西农业的突围之路。
特色农业成富民产业
“以前当煤老板,投资大,风险也大,出一回事故就倾家荡产了;现在当猪老板,政府给予大力扶持。虽然眼下收入不及煤老板,但养猪业属于长线投资,能让咱稳稳当当地赚钱。”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鑫感慨地说。
从煤老板到猪老板的张永鑫,于2008年投资3000余万元创建养猪场,建造设施先进的猪舍,并引进优质种猪1000头,年出栏生猪20万头,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据了解,在生猪调出大县排名中,高平市名列全省第一。
随着养猪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高平吸引来了江苏雨润集团入驻。雨润集团落户高平,成为山西省目前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拉动高平及周边地区生猪产业发展,而且带动物流、包装、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据农业特色发展优势产业,高平市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我省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实行“内引外转”上项目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小杂粮促农增收潜力巨大
地处黄土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此间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杂粮产区。我省小杂粮主要为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由于山西小杂粮种类多、品质好、营养丰富、无污染,且数量大,被誉为“小杂粮王国”。
由于小杂粮生产在我省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产区乃至全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012年起,我省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红芸豆、绿豆、高粱等7种优势杂粮。小杂粮振兴计划的实施,将对山西省的小杂粮生产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巨大。
山西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的杂粮专家表示,让小杂粮进入“特色+规模+档次”的轨道,是小杂粮战略性转移的大势,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在营销上要铺好路搭好桥,真正扶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凸显山西小杂粮的潜在效应,使小杂粮产业在山西成为一项“明珠产业”。
现代农业赢在特色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许多人从农村涌往城市的今天,他们转换了思想、转换了方法,深耕农村市场。将深藏于大山中的山货卖出去,通过特色产业,改变产业方式,带动一方经济。他们善于利用资源,迸发局部创造力,为农民增收致富谋路。
“帮助山里致富”,这是“80后”网商杨少峰写在淘宝网店铺“原村味”主页上的一句创业宣言。
杨少峰是山西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原村人,“中条山下,黄河岸边,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厚,有着很多药食两用的花草茶与野菜。”无论与谁交谈,杨少峰总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家乡。
蒲公英、马齿苋、金银花、榆钱、茵陈……这些在村民们看来,新鲜时摘来尝个鲜儿,一过季节就任由其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却可以做成城里人喜爱的药食两用的花草茶和野菜。杨少峰不仅开发本村的自然资源,同时大量引进秦晋豫三地的花草关联产品。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还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杨少峰的货源主要来自于原村和附近的村子,从6岁的儿童到80岁的老年人都是他的供应商。如今,当地乡亲们又种起了久违的红豆、黑豆、洋槐树、金银花……
受杨少峰的启发,仅在芮城县又出现七八家专售农村土特产品的网店,而且都做得很不错。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我省各地不断涌现出农民网商。农民网商从最初的收购农产品、土特产直接销售,发展到了联系当地工厂,采取品牌分销代理、代发货、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并尝试销售当地的优势产品,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