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民而言,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今,河津市城区街道黄村村民王民廷就过着幸福满满的好日子,因为他有一个取名为“汾水”的家庭农场。
4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王民廷的“汾水”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高产小麦地,已经抽出的麦穗好似参加运动会的啦啦队一样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麦田的中央地段,有一排占地15亩的现代化牛舍。牛舍里,戴着耳标的牛儿们正排成两行安逸地享用饲养员专为它们科学搭配的绿色“营养餐”,生活很是惬意。
那么,王民廷是怎么想到办家庭农场,又是如何把农场办起来且经营的像模像样呢?
(一)
三年前,57岁的王民廷意识到,给别人打工挣钱再多也不如给自己干划得来,能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自己当老板给自己赚钱,那才是咱农民幸福到永远的长久之计。有了这个念头后,他凭着本身就是专业农民的底气和曾经养过牛的经历,毅然决定组建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家庭农场。
说干就干,他先是凭着自己的养牛经验,用半年时间一边到陕西、山东、临汾等地考察了解牛的品种、肉质等,一边筹建起高标准的现代化牛舍。经过考察了解,很快他就投资70余万购回第一批100多头肉牛,随后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包括马、驴等又增加到目前300多头的存栏量。
在养殖过程中,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相结合,创新出一套“老王版”的不用任何添加剂的纯生态的肉牛营养食谱。在防疫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每月至少一次为牛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配备了现代化铡草机、饲料搅拌机和粉碎机,只需两个劳力就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
目前,包括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等肉牛在内共存栏300余头,其中母牛50头,母驴20头,年出栏近100头。牛肉的肉质鲜嫩、瘦肉多、口感好,全部达到优质肉的标准,每斤生牛肉比市场价高出20元,主要销往甘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大型屠宰场。在去年行情不是很好的情况下,100头牛的出栏毛收入达到100余万元。
用老王的话说,这些都是凭个人经验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踏踏实实,真正给消费者提供纯绿色的牛肉。也因此,养殖场每年要消化当地包括稷山在内的玉米秸秆300万公斤以上,其中一农户光销售玉米秸秆就从老王的农场“挖”走1万元。
此外,老王自己地里用不完的剩余有机肥还能当“商品”销售,今年1至4月份,按一方60元的价格就销给万荣、吉县的大果园几十吨,共收益2万余元。
(二)
在养殖渐成规模的情况下,老王又毅然把养殖场前面近100亩的盐碱地以每亩500元租金向集体全部承包下来,经过3次深松和深翻,并把养殖场的牛粪等经适度处理后给粮田作“有机肥”,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对土壤进行了生态修复。由于他对这片地投入太多心血,土地也给他以最高回报。改良后的土地种出来的小麦每亩增产300斤,复播玉米亩产1500余斤。去年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他又以每亩200元的租金承包了50亩私人地,用来种植青草作为养殖场的青饲料。同时,在使用化肥上,每亩需要投资成本300元,用有机肥可节省200元。
如今,他的农场已初步达到了以牧养农、以农养牧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由于面积比较集中连片,所以收割工作也很省时省力。目前,农场拥有大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打埂器、旋耕耙、深耕犁、播种机等农机具12台(套)。
由于农场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因此100多亩耕地无论是耕种还是收获最多也就是一天半时间,与常规散户农民种地相比,既省时、省力、省钱又高产、高效。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老王越干越带劲,越干越想干。为啥?有钱赚呗,保守来算,农场的养殖和种植平均一年能为老王创收近50万元。
谈到未来打算,已是“场主”的老王有三个梦想:再增加100头肉牛养殖;粮田种植面积再扩增200亩;建立一个带冷库的小型屠宰场,走规模更大、更专业的一条龙经营道路。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 通讯员 马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