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鲍家屯村:韭菜种出了大名堂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5/8 10:17:38

    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日光温室内,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垄中,一畦畦绿油油的韭菜长势十分喜人……5月3日,记者在天镇县玉泉镇鲍家屯村采访,亲眼目睹了这一壮美的田园景色。

    正在锄草的“工人”李换林介绍说,鲍家屯村的韭菜是“无缝”生产,即采用冷棚、暖棚、裸地3种模式种植,春、秋以冷棚为主,冬季以暖棚为主,夏季以裸地为主。去年,鲍家屯村的韭菜成功注册“魅力丽华”商标后,更是名声远扬,内蒙、北京、河北、宁夏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抢购。

    收租金、得红利、挣工资:

    多元收入鼓了农民钱袋子

    鲍家屯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祖辈就有种韭菜的习惯,但长期以来,由于种植面积小、种植技术落后,导致韭菜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增收缓慢。

    2009年,当过11年蔬菜经纪人的闫守清,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想尽快致富,必须走‘一村一品’的道路。我们村适宜种植韭菜,如果规模种植,应该错不了!”他对记者如是说。

    那么,如何引导村民种植?能不能种好?能不能卖了?这是闫守清遇到的第一大难题。

    为推动这一产业发展,闫守清等8人发起,成立了“天田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向农民承诺:以每斤一元的保护价收购韭菜,如果市场价格上扬,随行就市,就高不就低。这样一来,村民吃了“定心丸”,种韭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就流转土地60亩,用来种植韭菜。

    到了2011年,该村共建日光温室大棚86栋、拱棚50栋、移动大棚60栋。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1500亩,而这1500亩土地,就种一个品种——韭菜。合作社年产韭菜700余万公斤,仅韭菜一项,总产值就达到2000余万元。

    如今,鲍家屯村通过土地流转“流”出了一片艳阳天。流转土地的农民有三种收入:一是流转土地的收入;二是村里51户农民在合作社入股,然后从卖韭菜收入中分得红利;三是给合作社打工的收入。村里300多劳力给合作社打工,男劳力浇地、施肥,每天挣100元,女劳力拨草、捆菜,每天挣70元。

    学科技、树品牌、闯市场:

    “一村一品”富了现代新农村

    人们常说,韭菜是菜中之王,鲜中之鲜。韭菜种植技术很难把握,若种得好,一次栽培,保护好根部,采收期可长达8年之久。

    为此,鲍家屯村的合作社千方百计向科技要效益,从山东、河北等地聘请不同管理期的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如苗期管理技术员从种子、培苗、中耕、棚膜等方面进行技术监管;采割技术员从采割时间、采割部位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技术员负责建立生产档案,定时、定片对产区土质、水源进行检测化验,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监管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韭菜品质。

    “种韭菜可是技术活啊!以前就是低头瞎种,一茬韭菜割不了‘几刀’。如今,合作社聘请了专职技术员对我们进行指导,每个季节可割‘三刀’,收入也翻了好几倍。”说到合作社的作用,社员李日山喜笑颜开。

    农民经纪人出身的闫守清,很清楚农产品销售这个环节。为了确保卖得了、卖得好,他下苦功夫做韭菜销售文章。

    合作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韭菜的知名度。通过努力,鲍家屯村韭菜与大同振华货栈,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

    去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鲍家屯村韭菜成功注册了“魅力丽华”韭菜商标,更使该村的韭菜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如今,在华北地区,鲍家屯韭菜已小有名气。今年春节前,每斤卖到了4块钱。不过,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保证质量,因为我们村要靠韭菜‘立农’!”言语中,闫守清流露出了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