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有人管,质量也有人管,在这里买粮油很放心!”5月9日,在大同市矿区惠民粮油中心店,正在买大米的张凤兰老人,对粮店的服务和粮油质量赞不绝口。
大同矿区是晋北典型的无农业区,但是一组数据却很让人兴奋:去年,大同矿区粮食局月份总销售粮食94543万斤,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年共调入粮食6967万斤,完成任务6000万斤的116%;年底争取回成品粮储备150万斤,购销企业实现利润3万元。
数据告诉我们,面对作为“短板”的粮食,大同矿区粮食局却把“粮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既赢得了百姓的口碑,粮食经销企业也扭亏增盈。个中秘诀何在?近日,记者赴该区,一探究竟。
人员顺利分流
近年来,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从粮食定购到保护价收购,粮食系统经受了市场风雨的洗礼和考验。
提起大同矿区粮食系统走过的艰难历程,区粮食局长常学良打开了话匣子:“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立足当地无农实际,始终把粮食经济建设作为主线,把扭亏增盈作为奋斗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据了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初,人员分流事关改革能否稳步推进。那么,该局是如何对人员实现分流的?常学良告诉记者,该局首先从难度较大的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工作做起,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批次安置“40、50”、“43、53”职工进入社会公益岗位。
与此同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助家庭贫困的职工办理低保,并申请资金20多万元,建立了“九九养老院”,还组织有能力的职工,建立应急粮油店等。“这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大大稳定了人心,人员顺利实现了分流。”说起工作的顺利开展,常学良如释重负。
粮企扭亏增盈
人员分流任务的完成,不是改革改制的目的,扭亏增盈才是粮食企业真正的出路。为此,大同矿区粮食局党政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他们的努力,换来了粮食工作的新局面。
为尽快扭转粮食企业下滑的被动局面,粮食局多方奔走,跑政策,上项目,拓展经营阵地,突破了全区粮食的“零”储备,为粮食储备库争取原粮储备500万斤。
去年12月,又争取回成品粮储备150万斤。按市场规则运营,不仅保障了全区粮食安全,同时也使购销企业获得了重生。购销企业由亏损到持平,由持平到实现利润3万元。
同时,该局积极和粮食“经济人”合作,即“借鸡下蛋”,大力开展粮油配送中心的建设,建设的配送中心在不到一年中,实现利润1.5万元。
这些成绩,让常学良很是自豪:“经过不懈地努力,粮食系统的亏损局面终于得以扭转,使得粮食企业,不仅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而且已枝繁叶茂,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转型之路漫漫
据了解,为打造“放心粮油工程”,目前,该区投资280万元,兴建了14个粮油中心店、21个粮油经销店和28个粮油经销点。
每每谈到经营感受,穗佳粮油配送直销店负责人师文斌总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些粮油都是从河南等正规渠道购进的,由于质量好,价格公道,在居民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常学良说:“为确保货足质优,我们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与东北粮食部门,建立了大米长期产销合同;与河南等地,建立了白面长期购销合同。”
说到粮企的转型之路,常学良的话里透出沉重的思考:“粮食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比如棚户区,由于地域广、人口密集、粮食应急供给能力薄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方式。目前,正在这些空白地区,筹建粮食‘应急店’、‘放心店’。可以说,改革这根弦随时都得紧绷着!”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 通讯员 丁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