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石晓龙:“小猪倌”的致富经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5/20 9:19:08

    “起初,对养殖并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只要能卖钱糊口什么都养。曾经喂过鸡、放过羊,也养过猪。虽然很辛苦,每天要起早贪黑的,但是眼看着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还是满心欢喜。”生性憨厚的石晓龙平时话语不多,可是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

    在河曲县有个大梁村,大梁村有块高山台地叫旺山圪蛋,旺山圪蛋住着个24岁的后生叫石晓龙,石晓龙靠养猪出了名,让偏僻的旺山圪蛋真正旺了起来。

    早年,由于家境贫困,年迈的奶奶每年都要张罗着养两头猪以补贴家里的生活开销。石晓龙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养猪。那时候的他在大人眼里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猪倌”。

    2004年,石晓龙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学业,开始帮助父亲正儿八经地搞起家庭养殖业来。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飞来横祸意外地夺去了父亲的生命,石晓龙只得与年逾八旬的奶奶相依为命,一个人单打独拼,默默地担负起沉重的生活担子。

    当人生跌入低谷的时候,石晓龙开始独立思考,重新规划自己的命运。他根据本村地广人稀、饲料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心继续发展家庭养殖业。与父亲不同的是,石晓龙放弃了过去什么都养的做法,专心致志地发展生猪养殖。他还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信息时代的有利平台,特别关注起“生态养殖”技术来。

    大梁村地处黄河中游、毛乌素沙地边缘,海拔1100多米,空气、植被和水资源等原生态环境十分优良,常年没有疫情。加上方圆15公里内没有任何大型工业污染,石晓龙认定在大梁村搞“生态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此,他首先与村民协议,扩大了自家的土地种植面积,确保生猪饲料来源。另外,他还主动求教县里的畜牧专家,认真学习现代科学养殖技术。

    新上手的石晓龙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猪倌”。他没有跟风式地贷款扩建养猪场,而是结合大梁村的生态优势,把现代养殖技术揉进传统养殖方式当中,在种猪育仔、生猪育肥以及饲料配制等方面硬是走出一条极具“大梁村特色”的养殖道路来。

    在石晓龙的养猪场里,好奇的人们看不到那些早已熟悉的钢化围栏,圈里没有自动饮水器,更没有红外保温灯等一系列自动化设施。其实,石晓龙养猪的奥妙就在这里。他始终认定,在高海拔的自然条件下,传统的露天圈养四季分明,寒暑交替,养出的猪不仅体型漂亮,毛色光滑,而且体质发育更健康,抗病能力更强,品相更接近原生态。最重要的是,使用本村山地里种出来的山药蛋、玉米和高粱做饲料,一无公害、二无污染,从源头上保证了用“有机饲料”饲养,产出的猪肉色泽纯正,口味鲜嫩,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他肯吃苦、勤钻研,加上网络信息的助力,养猪场由当年的20头猪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头,平均年存栏数量达80余头,出栏60多头,2012年销售纯利润超过11万元。让石晓龙感觉特别惬意的是,今年春节前,呼和浩特的一家大酒店慕名而来,在派人蹲点观察了半个月后,彻底相信了他养的是真正的“有机猪”,一次就收走60头。这不仅让石晓龙收益大增,还一夜成了名,就连黄河对面的内蒙古也常有人过来观摩取经,南来北往的“生猪客”让偏僻的旺山圪蛋着实旺了起来。

    “今年准备注册一个养殖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们走饲料种植和生猪养殖一条龙的循环经济道路。”石晓龙信心十足地说。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