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队队员在大棚为村民讲种菜技术。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 摄
“他们就是咱城里来的‘亲戚’,是心里想着咱,真心来帮咱,一心想让咱增收脱贫的好‘亲戚’”。这是临县大禹乡的村民,对省农业厅第25批农村工作队的由衷赞誉。
5月9日,记者随工作队走进了他们的扶贫点大禹乡,从村民的言语中和队员的行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亲戚”的含义。
从村民增收最直接的环节帮起
3月12日,工作队正式进驻大禹乡。
村民种地为生,增收最直接最现实的路径,就是让现有的耕地实现增产。而实现增产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施作物品种优良化、农艺科学化。按照这一思路,工作队在良种良法的配套上全力帮助村民。
火燎坡村村支书张根喜告诉记者,工作队为村里调来了玉米、马铃薯、谷子三种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免费送给村民种田使用,并在全村大力推广先进的地膜覆盖农艺技术。
61岁的老农王有喜说,工作队免费提供好种子、专用肥、地膜,又将农业技术免费送上门,他们可真的就像是咱的“亲戚”,是咱城里来的好“亲戚”。
从村民最希望帮助的事情做起
粮食增产能为村民带来增收,这毫无疑问。但是就增收的幅度而言,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的效益要比粮食作物高出好多倍,一般来说,一亩菜可抵10亩粮,甚至是15亩粮。可有一样,发展设施蔬菜必须具备土地平整,有水可浇的条件。大禹乡的部分村子就具备这些条件,村民也在尝试着种植蔬菜,也有把蔬菜做成一个大产业的愿望,唯一短缺的就是种植技术。
4月26日,工作队组织大禹乡两个村的蔬菜种植户及农技人员45人走出去“取经”——参加了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实地参观了清徐县大禾现代农业示范园,交城县安定千亩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孝义威尔仓储公司等设施农业园区,让村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本领。
工作队不仅采取“取经”的方式帮助村民学技术,而且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带着村民学中干干中学。5月9日,神峪塔村村民打电话,说大棚里出现了蔬菜枯叶,只开花不结果等问题。接到电话后,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队员顾不得午休,放下饭碗就赶到了村里。
队员们对刘启平家的大棚及周围的几个大棚逐个查看,经初步诊断枯叶是番茄根茎腐烂病造成的,西葫芦不结果,是点花放风不当造成的,队员们马上告知村民需要施用的农药、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从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方面给力
村民要脱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是根本。为此,工作队不但在抓好村民当前增收上用心,而且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增强村民致富能力上给力。
火燎坡村发展核桃产业有天然优势,工作队就积极帮助村民做好树木管理,精心培育这棵“摇钱树”。今春,工作队请来了十多名核桃树技术人员,免费带着村民对核桃树进行了整形修剪和改良嫁接技术培训。这种实际操作现场演示的一对一教学,为全村每户都培养出了一名核桃树管理能手。
大禹乡党委书记陈小林告诉记者,为了做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农民脱贫的目标,工作队今年在全乡重点推进佛堂峪等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蔬菜产业,并为100亩蔬菜大棚配套滴灌设施,以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在全乡选择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村,指导其发展粮食、蔬菜、核桃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促进产业聚集和规模发展。
思村民所思,为村民所盼,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帮扶,这就是工作队被村民称为城里来的“亲戚”的缘故。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