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农民要想种粮赚钱,就得走规模化的路子,只要规模上去了,就不但能赚钱,而且还能赚大钱。”5月28日,63岁的河津市小梁乡中湖潮村种粮大户胡彦强,来到了自家百亩连片的麦田,看着那随风翻滚的金色麦浪,带着又是一个丰收年的喜悦之情,说出了他的致富心得。
9年前,胡彦强是村里跑运输的生意人,种地的事对他来说,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办。那么,他是怎么由一个生意人变成了种粮大户的呢?
当年,胡彦强跑运输生意曾经也有过红火,但是,生意就是生意,有火爆也有冷清。生意场上的得失,使他觉得作为农民干啥都不如土里“刨金”更可靠,于是把目光再次投向了种地。不过,种地是种地,老胡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种7亩责任田了,而是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此,2004年村里公开发包土地时,他一下子就把汾河边的400多亩荒地承包了下来。
鉴于村里给出的承包期只是一年,而承包地又为荒地,于是老胡就种了一茬棉花。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采摘,老胡可谓倾注了心血,可偏偏不巧的是,正赶上了那年汾河发大水,让好端端的棉花损失了不少。另外,也由于是无井旱地,收成又被打了些折扣,这样总体下来老胡干了个不挣不赔,刚够本。
承包期太短,种地人没法向土地投入。承包期太短,村里也收不上多少承包费。经过实践验证,村里决定改变短包做法,延长土地的承包期,让承包者和村里双方受益。机会来了,老胡一咬牙拿出了19万元的承包费,把汾河滩上的400多亩土地包了7年。有了这400多亩土地,老胡想做种粮大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如何把这400多亩土地种好,种出好收成,种出好效益呢?老胡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将旱地变水地。他投入了40多万元,将土地进行了平整、深松,并打了两眼深井,埋上水管,通了电,使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提高。其次,老胡积极改善生产装备,他投资了10余万元,一次性购买了大小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6台套,使大田生产从耕、播、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土地不负真情人,规模种植效益佳。胡彦强当上种粮大户的第一年,400多亩玉米亩产都在1000多斤,尽管当时行情不是很好,但还是被稷山、运城的客商上门收走了,收入了20多万元。第二年,他种了两茬庄稼,效益更好,单是一茬小麦就产了20多万斤,收入了18万多元。作为一个庄稼人,一年种地能收入这么一笔钱,这让老胡感到十分的满足和骄傲。
靠规模种植,胡彦强在黄土地上淘到了金,也淘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和希望。“我这心里还憋着股劲呢,咱不仅把自己的土地种好,还要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走规模种植的路子,让他们也成为种粮大户。”老胡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 通讯员 马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