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忻州7月5日讯(记者 欧志强 通讯员 杨志成)今年,忻州市偏关县围绕“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坚持“一整合、两转变”,因地实施2万亩仁用杏干果经济林工程,让农民能够从半山沟坡上捡到钱,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特色产业效益化。
年初,该县县委书记、县长王源和分管副县长乔建华,率领各乡(镇)主要领导以及涉农部门负责人,奔赴全县10个乡(镇)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实地规划和布置,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订了“县建片区、乡建基地,统一核算、县给费用,专业施工、保证成活,免费供苗、优化品种,亩补二百、连补五年,技术帮扶、确保受益”的“48字”建设方针,全力搞好作业设计、技术培训、苗木采供、科技支撑、跟踪服务、质量监管、检查验收等工作,做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收效一片,形成“乡乡都有经济林、乡乡都有新产业”的林业转型发展新局面。
2010年-2012年,偏关县栽植以杏树为主的5000多亩经济林长势喜人。今年又大面积栽植2万亩仁用杏苗,目前已全部返青并出芽。据已见效益的种植户介绍,进入盛果期,年亩产杏核达600斤,产地收购价7元/斤,年亩收入4200元,扣除年施肥、耕作等管理费用约200元左右,年亩纯收入4000元左右。
发展以杏树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必将给偏关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成为偏关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