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下旬,临猗县庙上乡的人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季节——红枣熟了。
街道上看不到太多的闲人,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聚集在当地的宾馆、饭店。车辆川流不息,收枣、运枣、卖枣是家家户户的主要工作。
庙上乡被誉为“红枣之都”。红枣既是该乡的主导产业,也是当地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庙上乡有了这张“名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8月2日,记者见到了该乡人大主任杜有星。据他介绍,该乡9万亩土地,近8万亩都种植了红枣。
庙上乡的红枣,其实起源于山东庄村。在这个由100年前逃荒来的山东人创建的村里,铺天盖地的全是红枣。远观村落,1700多亩红枣林,让山东庄村看起来格外青绿。
山东庄村的红枣种植历史有20多年了。起初山东庄人在大田里栽枣树,周边人都笑话他们。不种地种啥枣树?可如今,当该村的红枣已成规模,品种也不断增多时,周围的人不再笑他们了。
从最早的梨枣,到现在的冬枣、马牙枣(俗称“子弹头”)、贡枣(俗称“爆米花”),山东庄村红枣品种不断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种枣的经济效益明显,山东庄村的红枣产业已成为全乡的龙头产业,并引来周边村民纷纷效仿。
山东庄村曾因红枣种植,成为了全省第一个“家家通电话、人人有手机、户户有汽车”的行政村,其富裕程度也远近闻名。据该村支部书记兼村长隋公社介绍,全村有650余口人,但全年的经济收入就能上千万,去年收入粗略估计有2000多万元。按人均劳动力测算,每人每年的收入能达到5-6万元。
随着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该村现在成立了多个红枣种植合作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红枣的销路也打开了,全国各地的市场里几乎都有当地的红枣销售。
不过,虽然红枣能让农民致富,但其产业链还不够完整,深加工、销售等环节仍有缺失。记者也不由担心,这样的产业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隋公社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种红枣,都是靠农民摸索着来,以经验指导生产。现在规模大了,问题也越来越多,但鲜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提供指导,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红枣种植研究机构。他们盼着这样一个好的产业能有专家来帮扶,让他们在种植红枣致富的同时,也能种得科学、种得讲究、种出品牌。
记者在村里看到,红枣已逐渐步入收获季节。由于该村种植的红枣属于水果类,无法储存、晒干,客商收购都是“车对地”,遇到天气等不可抗力,红枣极有可能在产量和质量上打了折扣。
实际上,山东庄村乃至庙上乡的老百姓们,最期盼着能有人来帮他们将产业链做大做强,那么红枣必定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樊晋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