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吉县:苹果园成农民“摇钱树”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8/12 16:54:02

    在吉县,用老百姓的话最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家有六亩园,收入十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吉昌镇上东村村民曹治平说他家“盖房子靠的是苹果,购家业靠的是苹果,娶媳妇靠的是苹果,买汽车靠的是苹果。”

    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矿企业不发达。却拥有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十分适宜培育优质苹果,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自身的气候地理条件,吉县县政府认定吉县的特色在苹果,优势在苹果,出路在苹果,从此在“战略”上“坚持不懈”,一干就是30年。

    目前,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用于苹果种植,由于有产业支撑,吉县农民在本乡本土就可赚钱,因此少有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如此,农忙时节,如每年的四月五月、九月十月,许多外地农民还赶往吉县农村务工。吉县相邻的河津市农民高栓牛便是其中之一。从一家焦化厂下岗后,高栓牛每年都要去吉县帮助当地果农疏花疏果、采摘分拣、装箱包装。从全国各地返乡回家的农民工靠苹果也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依靠苹果他们在自家门口打工赚到了钱。

    南坪村是吉县的一个苹果专业村,也是全国“一村一品”苹果专业示范村,该村在发展苹果产业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年终,村里都要召开表彰会,表彰苹果生产、销售中的能人。该村村民牛敖森,是从外乡把户口迁到南坪村的,因为没有地,他舅舅给了他5亩。牛敖森把5亩地全栽上了苹果树,因为得来不易,他把苹果树当成心肝宝贝,整天泡在苹果地里,近几年5亩地每年收入都能达到七八万元,年年都受到村委表彰,现在他又承包了10亩地,用卖苹果的收入,盖了两套房子,给两个孩子娶了媳妇。村里每年就以这些典型现身说法,交流经验,现在南坪村户户都有苹果园,家家都有“摇钱树”。如今在南坪村的果农眼中,果园里就像工厂里的生产线一样,如果把种植大户比做厂长,那果园里干活的农民就是苹果产业工人,每年苹果疏花疏果期、套袋期、收获期,果农们因劳动力不够,都要“花高价”从周边农村雇劳动力前来帮忙。

    据了解,今年该县在本地果园打工的农民,已经达到1.1万人,每位打工者每天的收入都可达到40元到70元之间。吉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果园达到1.2万座。针对市场对高档次优质苹果的需求,果园承包者在管理上也不断追求精细化,特别是在疏花、套袋、摘果、装运季节,自家的劳动力便十分紧缺。于是,全县各村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和下岗女工便有了打工就业的机会。

    如今,“苹果园”成了吉县农民的“聚宝盆”,苹果实现了“五个80%”,即:苹果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82.3%的行政村全部为“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户占总户数的82.1%,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因为苹果,近年吉县经济社会出现了“县虽穷农先富”的趋势。在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区中,吉县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名列前茅。

    吉县苹果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年产值达4亿元。吉昌镇上东村村民曹占亭老人去年苹果收入8万元,他说:“我们这个自然村一共120户,拥有20多辆轿车,一些大户年收入三五十万,存款上百万。我们的日子可比许多城里人过得好!”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