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清徐葡萄:产量缩减价格涨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8/27 9:37:14

    又到了清徐葡萄上市的季节了。

    8月22日早六点,在太原市水西关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商们正“扎堆”从大货车上往下搬葡萄。

    “贵呀!贵呀!”四儿水果店的小吴边搬葡萄边说。他身边摞了几箱清徐的巨峰葡萄,“就进了这几箱。不好!”

    小吴告诉记者,今年的清徐葡萄涨价了。

    “你看,今天的批发价是6.5元,去年哪有这么贵?卖清徐的葡萄还不如卖提子挣钱,那个批发才9元。”小吴顺手指了指不远处一辆货车上载的“大红提”。

    涨价的葡萄不好卖

    作为我省的葡萄主产区,清徐葡萄今年的销售似乎并不乐观。

    在水西关批发市场,众多的摊位上,清徐葡萄都很难占据“好位置”。来买水果的市民赵大爷说,他就没怎么见着清徐葡萄,想要还得问,而往年在摊上一眼就瞄见了。

    说起这葡萄,小吴和他的邻居都觉得,“一个‘贵’字害死人”。记者看到,市场里的巨峰葡萄零售价10元一斤,个头并不大,随便拎起来一串,有的还挂着青绿。价格高卖相还不好,难怪批发商都嚷着“没法卖”。

    产地销售似乎也不乐观。从太原到清徐,国道两旁随处可见有村民卖葡萄,每斤售价5元至7元不等。

    23日,记者赴清徐县采访。路过王答乡,记者停下车来,借着向一位卖葡萄的大姐问路的机会,打听葡萄的销售情况。

    “不好卖!天天蹲在路边也卖不了几斤。”

    为什么呢?“贵哇!”大姐操着浓重的清徐口音告诉记者,现在的巨峰葡萄,品相一般的地头价都要每斤3元钱,比去年贵了近1元。记者询问是不是所有农户家里葡萄都不好卖,大姐说并非如此。“成规模的就好点,我们就种个几亩,可难卖了!”

    产量缩减促涨价

    葡萄不好卖,产量缩减是主要因素。

    据了解,每年春季正是葡萄藤陆续出土的时候。但今春气温比较反复,加上4月突降大雪,很多葡萄藤还没出土就冻死了。7月又是连续阴雨,葡萄坐果也受到了影响。

    在集义乡中辽西村,种了20多年葡萄的贾大爷说,今年他们村很多果农家里的葡萄都绝收了。“4月不是下大雪了?管理好的葡萄就死了,好点的有产量,但也至少损失了50%。去年每亩地能收6000多斤葡萄,今年连1000斤都没有。”

    不仅如此,近年来,受到水源和品种的制约,清徐葡萄的种植面积一直有缩减趋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各类工业开采和水土流失,清徐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西辽西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一年打几口井,口口都出水。现在打上三、四口井,未必都有水。打井的费用也较前些年上涨了三倍还多。

    “打不上井,吃水都是问题,怎么浇地?没水怎么种葡萄?”

    除了水源,单一的品种也限制了葡萄的产量。巨峰葡萄、玫瑰葡萄这些传统的品种,虽说广为人知,但同一块土地连续种植多年,不“换代”,地没有“养肥”,产量必然难以提高。

    涨价的葡萄不好吃

    葡萄涨价已是事实,不过这涨价的葡萄,甜度口感却并没有跟着上去。

    在小吴店里,记者顺手摘了一颗巨峰葡萄尝了尝,只能用“不酸”来形容。而旁边的一种绿提子,看上去似乎应该是酸涩的,吃起来却很香甜。小吴说,像记者这种说清徐葡萄不好吃的,每天都有十几个,所以葡萄不好卖也正常。

    家住在水西关南一巷的郭先生表示,“物价都在涨,葡萄涨点也正常。涨价归涨价,可这清徐葡萄怎么也吃不出以前那个味儿来。”

    对此,记者采访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京华。他表示,葡萄不好吃,一方面是今年雨水多、光照相对少,对水果的糖分积累不利。另一方面,现在很多果农在葡萄成熟期使用了一些催熟剂或营养药剂,尽管能加快果实成熟,却降低了果实的品质。

    冯院长说,提升葡萄的产量和果质,果农还是应当重点在品种创新上下功夫,多引入新品种。同时还应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规划地块,注重不同品种的间种,科学、合理使用药剂。

本报记者 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