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化手段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今天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临汾大地,记者听到马铃薯等农产品,依托标准化种植,高产优质,延伸了产业链,做成了大产业,当然引发我们的极大兴趣。
农民开心
盛夏六月,记者为采访国家级蒲县马铃薯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路直奔临汾市蒲县。沿着公路望去,绿油油的大田里,马铃薯长势喜人,套种的玉米像战士一样在旁守护,构成一道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风景线。
路旁的田地里,市、县质监局及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工作人员正在田间查看马铃薯的长势及病虫害情况,并给农民提供指导。
“再过一段时间,土豆就能收了!”原来,这是沿川水浇地种植的早熟品种的马铃薯,每年7月上旬即可上市。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大家心里充满欣喜。因为,马铃薯的标准化种植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让质监、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同志感到硕果里蕴含的辛劳。
种植土豆是蒲县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但是前些年,蒲县的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上不去。经过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狠抓马铃薯种植标准化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加大试验、推广、培训、宣传的力度,使农业标准化、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普及率达到了100%。
蒲县红道乡西坪垣村委牛旺头村的韩根义是村民公认的大能人和勤快人,他也是土豆农业标准化实践的示范户。
2009年前,他种植马铃薯商品薯50亩,采用牲畜播种、人工收获,管理水平一般,亩均产量不足2500斤,商品薯率60%,每斤售价0.35元,非商品薯每斤售价0.2元,种植总收入36250元。采用无公害农业标准化技术后,他扩大面积到100亩,采用机种机收,降低了人工成本,亩均收获达到3300斤,商品薯率达到了80%以上,每斤均价达到0.65元,100亩总收入达到21.45万元。谈起标准化种植前后对比,韩根义的话是:“天上地下!”
蒲县薛关镇布株村委腰后村的宛全来也是标准化种植实践的受益者。2009年,他为昕源薯业公司繁育马铃薯良种20亩,亩均产量2500斤,每斤收购价0.43元,亩均收入1075元。采用标准化种植后,亩均收入达到3500斤左右,最高地块达到5000斤,每斤收购价0.55元,亩均收入达到1925元,亩均增收850元。今年,他还要继续扩大繁育面积,扩大到53亩。
在蒲县,像韩根义、宛全来这样发了“土豆财”的人不在少数。“以前,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麦子种土豆,反倒有了粮吃。”说到土豆,蒲县质监局局长白继红感慨颇多,过去被当做“配搭”的土豆,现在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采访中,提及土豆产业的大发展,老百姓个个流露出笑容。这笑容不仅表达着他们心中的喜悦,更折射出老百姓的腰包不断地鼓起来……标准化种植,为农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一扇门。
产品放心
新颖的主题文化园、宽阔的苗床区、精密的组培室……来到位于蒲县薛关镇略东村的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它以研发培育新品种、培养培训新农民、展示推广新技术、生产繁育微型薯为功能,支持本地原种、良种生产,满足蒲县10万亩马铃薯生产所需用种,使马铃薯产业逐渐成为蒲县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主导种植产业。温室自动化温光控制技术、植物组织半开放式培养技术、特色马铃薯栽培技术、新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实用微生物技术等一项项高新技术,成为蒲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和技术支持。
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何江在示范园区负责马铃薯种薯繁育与试验。他介绍:“重点大力发展土豆种植产业,播种面积将达到10万亩,其中三级种薯基地达到3千亩,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通过项目组合,部门联动,技术集成,实现土豆种植产业的跨越发展。”这个示范园区已成为晋南乃至全省一流的种薯繁育基地、特色研发基地和立体种植技术推广中心。
何江说:“种薯的本土化孕育,减少远距离运输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了种薯的成本,更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实现了马铃薯的高产出和低病虫害发生率。新品种的研发,在增加农产品高科技含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该县整个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使马铃薯产品多样化,该示范园区内引进了红玫瑰、黑金刚、大西洋、系薯一号、夏波蒂等5个特色新品种,还开展了马铃薯品种试验、肥料试验、区试试验、植保试验等多项试验。
“示范园集中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仅栽培试验区就有硕士生6名、本科生14名。”临汾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科长许红萍介绍。“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这样一棵标准化种植的“梧桐树”,它的建成吸引着更多人才、资金、项目纷纷搞起标准化种植,它已经成为临汾乃至晋南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标杆和样板。
在标杆带动下,土豆标准化种植“全面开花”。目前,质监部门与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确定了红道乡西坪垣3000亩连片示范基地、红道乡红道村20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300多亩的薛关镇乔子滩村和南沟村两个基地。后两个基地被称之为川地地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套种玉米并复播白菜高效立体种植基地,当地老百姓称为“三种三收”模式。4个基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及试验示范的力度,推广使用高巧拌种技术和宽窄行播种技术,提高马铃薯品质。
示范区带动,让产量数量增加型向品质提升型发展,探索出了新路。
服务用心
2011年,蒲县标准化种植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好土豆还得有好种子。临汾市、蒲县质监局用心服务,从源头抓起,帮助企业制定了昕源薯业《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企业标准,指导种薯生产。为了确保种薯质量,蒲县质监局除成立示范项目领导组和技术组外,还在2012年与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共同成立了“马铃薯质量检测组”,负责全程跟踪观察、采样和病毒检测,从脱毒苗、微型薯、原种、良种4个级别的种薯进行不少于2次的病毒检测。
高产优质还得有好技术。质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狠抓技术培训,大力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种植的整体水平。该县建立健全了服务网络,技术组负责全县马铃薯生产技术,各乡镇有专门的副职分管,在种植面积大的区片委派专门技术员指导,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蒲县质监局还通过制作光碟、举办“马铃薯科技下乡”活动、在电视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标准化种植技术。
今年,蒲县质监局联合该县农机局在古县乡政府举办了“无公害马铃薯农业标准化机播现场会”,指导农户采用标准化耕作模式播种马铃薯。目前,全县机械化播种面积达到2万亩。
示范区不仅带动标准化种植在全县开花结果,而且延伸带动了深加工产业。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1.2万亩,无公害脱毒马铃薯商品薯标准化示范6万亩。目前,蒲县已有50余家土豆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收购模式,年加工土豆量达到10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粉丝、薯片、方便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通过标准化项目的实施,蒲县逐步形成了“种薯生产——大田种植——深加工——产品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蒲县的土豆产业正风生水起。
临汾市蒲县的同志们,做了一篇土豆的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只是临汾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主动服务,从来是质监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临汾市委、市政府在转型、跨越发展中,选择了一条从“地下”转向“地上”,从“靠煤”转向“靠田”,从“黑色”经济转为“绿色”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临汾市质监局把握自己在这个大盘子中定位,积极探索出标准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俗话讲,一招鲜,吃遍天。据记者采访了解,比如浮山县绿色食品谷子、襄汾县三樱椒、吉县苹果、洪洞县无公害蔬菜、翼城县无公害鸡蛋、侯马市棉花简化生理定向栽培等示范区均已通过了国家级项目验收;省级项目有曲沃县红提葡萄、古县核桃栽培、曲沃太子滩蔬菜等,这些示范项目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
2002年以来,临汾市质监局制定了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项,共发布市级农业地方标准58项,其中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项、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33项、无公害药材生产技术规程7项等。各县市发布县级农业地方标准21项。2003年,临汾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以后,临汾市共建设7个国家级、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农业标准化的卓越绩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展示了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远景。
农业标准化,确是一篇值得大做特做的好文章。
王力平 秦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