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带动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9/24 9:40:57

    整齐划一的工业产品,从原料入厂开始,生产、运输、销售的统一性,处处都有标准化的痕迹。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到手机、数码相机、优盘等小电子产品;从航天飞机、风力发电机、高铁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到手术用的刀、针、缝合用线等精密产品;从羽绒服到背心短裤乃至袜子,所有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结果。

    工业产品按照标准化程序生产,很好理解。农业产品为什么要实行农业标准化呢?农业标准化又是如何推行实施的呢?

    为什么实行农业标准化

    用长子县南城乡西峪村的刘庆亮的话说,就是“农业标准化不但给我们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还不用外出打工。”刘庆亮在长子千亩双孢菇种植园包了6个蘑菇大棚,从种到收都有技术员统一指导,就连销售也不用自己操心,园区负责销售回款,菇农们只要专心种好菇就行。

    不仅仅是蘑菇,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红芸豆、绿豆、高粱,大葱、茴子白、青椒,红枣、核桃,还有生猪、蛋鸡的饲养,都是山西地方特色明显的产品,也都是大范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产品。现在,回过头来看,农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大市场需求有着天然的矛盾,再加上种养殖需要的防虫防病的统一性等特点,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呼之欲出。

    自2003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颁布十年来,我省初步建立了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和蔬菜等适合我省的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全省通过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77项,市、县级农业标准规范540项,初步建立了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8个。有3个涉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52个涉农产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全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用标单位已达844家,产品达1944个,产地面积达3545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8%。930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12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地面积164万公顷,“沁州黄”小米、广灵小米、阳城蚕茧、平遥牛肉、山西老陈醋等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并涌现出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农业标准化如何推进

    农业生产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农业标准化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涉及农业、林业、水利、质监、商检等职能部门,涉及从研究人员到农民的不同人群,也涉及从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标准化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部门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环节。

    2009年初,省政府更是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为了使“三品一标”工作做好做实,在省政府出台加快“三品一标”发展的意见后,全省80%的地市、30%的县实施了认证补贴政策,每年直接投入“三品一标”资金4500万元,使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农产品得到了及时申报认证。这些措施都积极地推动了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具体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过程中,山西省质监局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构建了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等有机统一的四大体系。同时,利用我省的信息资源,省质监局建立了标准信息网平台,进一步加强标准信息服务,有力地助推了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为农业标准化工作增添了活力。

    食品安全责任重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省主导农产品、名特优产品特点,省质监局完善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参数,增加检测品种、完善检测手段、拓展检测领域、增强检测能力,逐步形成了以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以市级检测机构为主体,以县级检测机构为补充的组织方式社会化、技术水平现代化,运作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检测体系,让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成为现实。

    农业标准化带来了什么

    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以来,我省严格按照认证登记范围,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全省先后建设6000个专业村和60个基地县,引用国家、行业等农业标准500多项,制修订地方标准330项。全省208个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成果,提高了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自觉实行农业标准化,也引导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就业。

    在刘庆亮的带动下,长子县南城乡西峪村几十户农民成了标准化蘑菇种植户。在山西,参与标准化生产的农民成为最受益的群体,农民已尝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甜头”,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生力军。

    农业标准化看起来是指导农民如何在标准框架内规范生产,但它背后,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是从生产技术到流通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是科研成果到农副产品的转化,是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是农民从一家一户自由散漫生产到有组织的集约化生产的升华,是土地和市场联接的纽带,也是乡村社会融入城市社会重要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城镇化进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由此,当我们在山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展时,就是大力推进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手段,也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手段。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