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太原有机农业试验困难重重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11/4 15:11:23

  “有机”,路在何方?

  “食品安全”在2011年的年度词汇中有着重要一席。据新闻公开报道显示,不足半年的时间里,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超过500件。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之时,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呼声也愈加强烈。但受诸多原因所限,有机食品产业一路“步履蹒跚”。在食品市场上,有机食品至今仍是少数派,有业内人士甚至以“忽略不计”来形容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

  山西会馆网创始人、《晋商内参》主编段毅在其发布的《山西有机农业发展绿皮书(2010)》中,把2010年定义为“山西有机农业元年”。但就在山西有机农业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的时候,国内有机认证混乱及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有机泡沫,给整个行业当头浇了一盆凉水。种植技术、市场拓展和信任重建,成为有机农业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二线城市的有机试验

  接连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了刘世斌一个宣讲有机食品的契机。

  两年前,刘世斌在太原市阳曲县河上咀村建了几个大棚,聘请省内外的农业技术专家开始做有机蔬菜种植试验。今年年初,刘世斌的太原市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草农业”)的第一批有机蔬菜正式上市。

  5月份之后,刘世斌大半时间都呆在种植基地,其他工夫则忙着做市场。在太原市一些高端社区和商务写字楼,他的“有机农夫卡”广告不断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尽管有机食品已不算是新鲜事儿,但很多消费者对“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种安全食品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为此,刘世斌不得不再三解释三种安全食品对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和转基因技术的限制使用要求,以及转换期、缓冲带、轮作、跟踪体系、加工、储存、运输、认证、销售证等等方面的诸多专业知识。

  刘世斌说,现在做市场推广的时候,他已不再刻意地去解释这些差别,“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听你解释这些概念,所以我们就直接告诉消费者有机食品是所有食品品类中最安全、最健康的。”

  而具体怎么辨别有机食品,刘世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品尝,“因为口感是无法造假的。”他说,“除了品尝辨别,我们也在尝试一些其他的技术方式帮助消费者鉴别。”

  事实上,在山西做有机蔬菜,刘世斌并不是最早的,规模也算不上最大。刘世斌说,拥有自己的基地,从生产到销售全程都是自己的公司操作,可能只有他一人在这样做。

  以有机杂粮、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干果生产为主的衡荣生态农场和太原市良源集团,是省内从事有机农业较早且已知名的企业,但有机蔬菜水果之类初级鲜活产品所占比重并不多,而且有机产品大多销往省外。专做有机蔬菜水果且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除了本草农业,还有太原万通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美锦农艺园投资的晋农卡,以及太原市绿之源有机蔬菜种植公司。

  去年年末正式上线运营的晋农卡,是一家从事太原市本地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水果、农家乐旅游等直销的电子商务网站。在运作模式上,它类似北京爱农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发行的爱农卡,但与爱农卡略有不同,晋农卡只做电子商务渠道,并未向上下游产业发展。

  晋农卡的总经理李建告诉记者,他们曾联合多家供应商做过一批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且市场反馈不错,但因有机市场参差不齐不太好做,所以打算放弃有机产品转做无公害农产品。从省内范围来看,晋农卡还算得上是一家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但由于投资方有分歧,晋农卡目前已暂时中断业务进行调整。

  太原市绿之源有机蔬菜种植公司采用会员制形式提供“定制”有机蔬菜,但目前还未有蔬菜上市,公司的详细注册信息也很难找到。与本草农业不同的是,绿之源的种植沿用的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公司+农户”模式。

  有机市场源于信任和品质

  在刘世斌看来,有机蔬菜种植如果继续沿用 “公司+农户”模式注定会失败。

  “我们在土地、耕种、育苗、定植、处理病虫害等等环节,全程都由公司直接聘请的技术人员与农民共同来完成,如果其中有人违反操作流程,我们就会解聘。”他说,如果一个大棚出现病虫害,他们会用物理方法处理,效果不好就增加人力动手捉虫子,实在不行,那就得把整个大棚的蔬菜都清理掉。

  不过,在山西省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晋峰看来,小规模种植尚且可以这样做,一旦规模扩大,人力成本必然增加,从而导致零售价更高。

  刘世斌对成本问题并不避讳,但他更在意流程管控,因为如果让农户自己种的话,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再加上现在劳动力外流,种地的农民年龄普遍较大,亲自手工除草并不现实,所以对他们来说,最简单最省钱的方法就是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显然,这样做就背离了“有机”的初衷,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又难以做到24小时监控。

  此外,因为除草剂之类低浓度农药短时间内就会失效,等到采摘时已几乎检测不到药残。而且现在进行农药检测也只是检测几种剧毒农药而已,根本无法做到把市场上所有的农药都用试纸检测到。也正因此,有专家称,通过检测来实现有机食品并不现实。

  “有机产品附加值高,对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要求非常高,以企业为主的生产可能更合适。”山西会馆网创始人、《晋商内参》主编段毅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组织农户生产,但企业应该居于主导地位,而不能只是简单的采购商的角色。

  衡荣生态农场董事长贺建增同样不赞成有机蔬菜分散种植,但有机杂粮种植又有不同之处。相比之下,山西大部分有机杂粮种植基地都处于偏僻山区,那里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所以有机杂粮生产过程的管控很容易做到。

  “有机食品从生产、运输、加工,再到成品,四个环节都要符合标准,并通过认证。”太原市良源集团董事长梁跃进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就难以保证是有机食品。

  事实上,通过有机认证并不等于产品必然有机。刘世斌说,有机认证混乱导致有机产品良莠不齐,也是有机市场难做的一个原因。而据公开报道,目前国内有机认证机构有近30家,这些机构存在着不同的认证标准。部分有机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同时认证机构中也存在着寻租行为,甚至有些食品原料未达到有机的要求,其加工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产品。

  “因为花钱买证太容易了,一些人看到了有机市场的机会,趁机钻进来浑水摸鱼。”贺建增说,不只是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也一样,认证证书已流于形式。

  “其实有机只是个概念,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品质和安全,这是有机产品的根本命脉。”刘世斌说,“如果要坚持品质,就必须自己做。离开了品质,这个行业就没有存在的前提。”

  探寻有机农业出路

  在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小规模种植合作社和散户大多自己“跑市场”,以批发为主。规模稍大的则采取专卖店和宅配直销形式,这样做可以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有机食品的成本,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兴趣和购买力。

  而国外有机食品较为成熟的超市渠道,在国内并不占主流。贺建增告诉记者,传统的销售渠道目前还没有完全接受有机产品,加上超市中假的有机产品比较多,所以超市渠道建立不了信任,也很难形成持续消费,相比之下,他们更在意口碑传播。刘世斌的有机蔬菜也基本不进超市,而他未来要做的电子商务网站和专卖店,同样是针对会员提供便利服务。

  山西会馆网创始人、《晋商内参》主编段毅很早就开始关注山西有机农业发展,不久前还为此做了一个专题研究,其考察对象包括山西本土的衡荣生态农场和北京知名的之万农庄。现在,衡荣生态农场的有机产品已遍布国内一线城市,而之万农庄的产业链则涵盖了上中下游,并拥有“之万农庄”和“乐活城”两个品牌。

  段毅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还难以承受有机产品的高价格,所以在普通超市里不容易做,而“乐活城”终端店则大多建在高档社区和涉外社区。此外,国内很多有机农庄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部门、央企或大企业和高级酒店。“电子商务和会员直销能找到精准的客户,做起来也相对容易。”他认为,现阶段有机产品的主要渠道确实还应该集中在“电子商务”+“会员配送”+“大客户战略”上。

  7月上旬,晋农卡总经理李建率公司核心成员专程赴杭州淘宝网商谈渠道合作。从既有经验来看,李建并不担心找不到供应商和投资方,他向记者透露,已有一家大型国企和山东一家相关电子商务公司有意向投资或收购晋农卡。相比而言,人才缺乏和团队建设才是晋农卡最大的障碍,这也是山西任何一家致力于农副产品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站面对的共性问题。

  不过,比渠道和产业链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有机农业的单位产量,从而降低零售价格。“有机食品永远也不会有与普通食品一样的价格,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地去缩小价格差距。”刘世斌说,他的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以最合理的价格吃上有机食品。

  在贺建增看来,这个理想不难实现,因为现有种植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不减产,有机食品在未来极有可能普及化,“但这需要整体产业模式、体系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

  政策不明朗,也是从事有机农业的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国内并未专门出台政策支持有机农业,而农业部提出的也仅仅是 “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山西省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晋峰还记得,2006年的时候,协会曾有意推动山西有机食品发展,为此当时还成立了有机食品专业委员会,并在太原市开了一次培训会。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此后一直没能做起来,成立不久的有机食品专业委员会如今也已是“名存实亡”。

  “山西的有机食品确实是好东西,但附加值太低了。”王晋峰遗憾地说,如果政策支持到位,有机农业发展起来会是很快的。“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致富,也能提升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保障百姓的生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