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交城县:撂荒地里拾起老祖宗“铁饭碗”米家庄村种“米”“厚家底”
“西社能种水稻?”不要怀疑,就在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村村口的撂荒地地头里。而且,那里的稻子长势喜人、稻谷正香。
金秋十月,米家庄村中,稻蟹综合养殖基地稻浪翻滚,描绘出一幅喜人的丰收图景。秋风过处,谷穗飘香,谁承想,这里曾是一片“乱石滩”。
2022年,任高国领着村民在村口的这片“乱石滩”种水稻,没承想遇上了好年景。“满打满算下了34亩地的种子,一下子收了4万多斤大米,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不等水稻收割完,任高国就算上了账:按当时的市价,每斤大米6元,一亩地至少收入6000元。
“30多亩地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提及去年的“家底”,任高国仍然激动不已。
任高国是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年初,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继续整治村口的撂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今年,我们扩大种植面积到120亩,明年将扩大到170亩。”任高国信心坚定。
“这一带没听说过能种水稻,你这样大刀阔斧规划能行?”
听到这些疑问,西社镇镇长闫宇宏解释道:“米家庄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水稻。”
米家庄村位于文裕河河岸,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开始发展水稻种植产业,所种植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劲道、品质远近闻名。那个年代,种植水稻是村民们的“铁饭碗”。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原因,年轻人都到城市去了,村里的大部分耕地被闲置下来,土地撂荒现象日益凸显。
如何推动“沉睡地”变“丰收田”?西社镇党委瞄准了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这样地也不再荒废,最重要的是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闫宇宏说。
2022年,米家庄村开始整治撂荒地。短短三个月时间,村口荒废了几十年的耕地被整平,一下子造出了34亩优质水田。村里人拾起了老祖宗的“铁饭碗”,开始种植水稻。米家庄采用的是“稻蟹混养”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即在同一块稻田中既种植水稻又养蟹,这种依托“稻养蟹、蟹养稻”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螃蟹和水稻品质,更重要的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
去年,水稻收割后,任高国把一部分大米分给了村民,他想让大家尝个鲜、吃个够。这样的情景放在以前,是任高国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父亲那辈都会种植水稻,但是亩产上不去。”任高国说。
“撂荒地”俨然成为了米家庄村发展的“聚宝盆”,老祖宗留下的饭碗还真管用。“下一步,西社镇将以点带面,不断探索复耕复种新模式,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实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西社镇党委书记杨文辉表示,将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压紧靠实工作责任,形成撂荒耕地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耕地撂荒问题再次发生,让大家的饭碗端得更牢、填得更实,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来源:吕梁日报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