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应看苗情管理,注意防冻防病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4/2/13 9:35:00

    目前正值我省冬小麦从南到北陆续返青的时期,近期全省范围内的降雪过程为冬小麦返青创造了一定有利气象条件。但是,去年冬天持续少雨,部分麦区麦田出现了几乎无冻土层现象。根据调查统计,截至1月下旬,全省共有400余万亩冬小麦受旱,主要集中在运城、晋城的旱地小麦。

    面对春季多变的天气,该如何科学做好冬小麦返青期的田间管理?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及气象专家。

    气象干旱持续,

    降雪利于返青

    去年入冬以来,我省气候较为干燥,降水整体偏少。根据气象资料,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2.8毫米,比常年减少近6成。

    与此同时,全省气温持续偏高。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省平均气温为1.7℃,为近10年来最高值。

    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张定一表示,无有效降水,加之气温偏高,使得空气干燥,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形成了气象干旱。

    专业测定结果显示,目前临汾市尧都区旱地麦田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30-4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56%、9.95%、14.10%、13.72%;运城市闻喜县旱地麦田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30-4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31%、9.78%、10.33%、10.89%。大部分麦田干土层5厘米以上,严重干旱麦田达10厘米。因高温少雨,麦田出现多年少有的几乎无冻土层现象。

    2月5日,我省迎来了一次大范围降雪过程。省气象台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志伟表示,这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对缓解气象干旱、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改善土壤墒情都比较有利。整体看来,目前我省中东部墒情较好,南部运城、临汾等地区较差。最新天气预报显示,本周还可能出现降水过程,这将缓解我省南部地区的旱情,利于该地区小麦安全越冬进入返青期。

    苗情两极分化,

    病害中等发生

    苗情如何,对冬小麦返青至关重要。

    张定一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冬小麦苗情特点,一是苗情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据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冬小麦一、二、三类苗比例为3:3:4,其中水地为5:4:1、旱地为2:3:5,临汾、晋中多壮苗,运城、晋城多弱苗;二是叶片干枯程度较常年轻,目前心叶和叶片基部仍为绿色,呈带绿越冬,冬季死苗死蘖情况未发生,有利于返青。

    不过,由于去年冬季小麦播种后气温偏高,麦田杂草和病虫害发生率也有所提高。据调查,目前省内麦区麦田杂草偏重发生,越冬前许多麦田杂草密度每平方米已达10-20株,部分麦田已达每平方米30-40株。而根据省农业厅植保站对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今春小麦病虫害预计总体中等发生,其中红蜘蛛、小麦穗蚜、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害中等发生,白粉病则局部偏重发生。

    冬小麦春管建议:控制水肥,促控结合,防冻防病

    结合天气情况、苗情特点,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专家制定并发布了今年的冬小麦春管技术建议。

    建议指出,结合目前苗情墒情,各地应以科学管理,分类指导为中心;以趁雨(雪)追肥、促弱转壮,镇压锄划、增温保墒,科学肥水、促控结合为重点;以增穗数、保粒数、促粒重为目标,做好春季麦田管理。

    张定一也介绍说,目前各类麦田都应做好顶凌耙耱或锄划,去除枯叶,疏松表土,增温保墒,促进麦苗早发稳长。对于弱苗田、脱肥田和底肥不足的麦田,应趁雨(雪)追肥;旱情严重的麦田,可先镇压1-2遍,促使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与这次降雪墒情相接;对于地膜覆盖麦田,应做好查膜护膜,以更好发挥地膜覆盖保墒增温效果。

    据省气象台2月12日11时发布的预报,本周我省还将有一次降雪过程,并伴随大幅降温。而2月中旬至4月上旬可能出现的大幅降温,很容易造成冬小麦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对此,王志伟表示,从气象资料来看,今年的气候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降温、降水主要会对设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麦区农民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防止冻害的发生。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可在降温前浇水,调节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无浇水条件的麦田可在降温前叶面撒施草木灰、熏烟或喷施叶面肥等。

    张定一也表示,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也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还有小蘖芽可长成分蘖、成穗。只要加强管理,仍可获得好的收成。一旦发生冻害,可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追施速效氮肥,亩施尿素7.5公斤,并配施磷酸二铵2.5公斤。同时还要及时中耕,保墒提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

    张定一还提醒广大农民,春季病害较易发生,要及时做好化学除草,按照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的原则综合防治病害。同时要注意严禁畜禽啃青,以免延缓返青进程,或造成麦苗死亡。

本报记者 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