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商业

前海注册商业保理 企业达71家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4/3/12 16:38:18

商业保理业务,立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仅在前海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就有71家,注册资本57亿元人民币,估计将带来至少57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融资额度。但目前,这些刚起步的企业面临诸多困惑,业内人士呼吁应尽早制订地方扶持发展政策。
  

前海保理企业占全国四分之一
  

中小企业要想生存,需要“傍大款”。但在中国,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再加上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融资困境越发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就中小企业而言,60%的资产是应收账款,而保理业务正是针对应收账款推出的融资服务。
  

具体的操作模式是,销售商将其与买方订立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保理商的利润通常由融资利息与保理服务佣金两部分构成。
  

商业保理自2012年在我国推广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已达到287家,较2012年底增长了4.5倍;全部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293亿元人民币。其中,在前海注册的公司71家,占据全国总量四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不少保理企业选择前海,看中的就是前海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惠。根据政策,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的综合成本在4.5%左右,而内地银行贷款的成本在6.5%左右,注册在前海的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跨境人民币贷款融入香港人民币资金,至少能够为企业节约两个点的成本,节省约11.4亿元,从而直接增加企业利润。
  

此外,深圳也有着有大量为高信用大型企业如华为、中兴配套的中小企业。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像华为就有几百家配套企业,涉及组件生产、包装、物流和服务外包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有巨大的融资需求,也便于形成金融产业链。因此他非常看好商业保理业务在深圳的发展。
  

业界呼吁地方出台扶持政策
  

目前这71家商业保理公司中,有68家均为内资。业内人士认为,这除了得益于前海的先行先试政策,也受惠于深圳市去年起实行的商事登记制度。由于放宽了对设立各类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不少企业找到了创新发展的空间。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前海内资商业保理公司的发展有待规范,没有明确监管部门,也未出台任何政策进行规范和扶持。
  

至今为止,深圳商业保理产业标准仅针对港、澳服务提供者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制订。深圳尚未争取到内资商业保理试点的资格。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全国仅有重庆两江新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可以开展内资商业保理试点。资料显示,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备案的164家商业保理机构主要集中在这些试点区域。
  

没有资格,难以出台规范。不少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非常盼望前海能被纳入内资商业保理的试点区域,从推动前海内资商业保理规范化健康发展。
  

此外,不少人士呼吁,地方性扶持政策也应跟上。商业保理市场亟待包括法律制度、信用环境、监管体系、保理商专业经营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建设。但如今,商业保理商面临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成本高昂,部分业务领域空白,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理企业的发展。
  

对此,专业人士建议,可由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联合市各有关部门,针对商业保理行业制订规范性文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区内商业保理的各项具体需求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