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煤业集团马脊梁矿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马脊梁矿始终坚持“科技先导、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从创新驱动、搭建平台、机制保障着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创新驱动,引领动能转换
“相比ARS2454分级筛原来整块筛板与筛机主梁整体焊接接的方式,现在的更改后的螺栓单根连接方式大大减少了日常更换筛条的次数,使用周期由原来两个月提升至六个月,并且筛条材质由原来45#铸钢更换为Q345-C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每根成本由3750元减低至2758元,减少了日常设备维护成本,且单排筛条更换每年减少成本186824元,整机筛条更换每年节约配件成本934120元。”这是该矿进行直线棒条分级筛筛条优化作业取得的新成效。
今年以来,该矿紧跟科技管理前沿,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小煤柱开采、停采线优化等采煤工艺的使用,使得煤炭资源更为精采细采,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实施的水力致裂、施工卸压孔等主动卸压新技术,有效控制了邻空巷道变形。科学优化综放工作面放煤工艺工序,制定了《顶煤回收率提升管理办法》,实现了顶煤精放细放,巷道消耗率每万吨下降了3.6米,顶煤回收率提高了12.7% ,有效缓解了采掘衔接压力,实现了稳产增产。
搭建平台,点燃创新激情
“这个机器内部采用麦克纳姆轮驱动结构,这种驱动结构可以让机器人灵活实现全向运动,内置红外循迹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自身运动路线,检测结果会通过顶部传感器进行实时传输,真正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操作的效果。”谈及创新成果,该矿科技革新组的负责人李振东眼中是隐藏不住的喜悦。
在马脊梁矿,像这样的创新项目还有很多。为激发创新内在“源动力”,该矿坚持将创新的伟力根植于广大职工中,积极为职工搭建攀爬的“云梯”,大大点燃了创新激情,相继创造了不胜枚举的创新成果。其中,“大同矿井近距离开采安全理论研究”项目获山西省进步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制移动式泥浆泵架”项目获同煤集团技术革新三等奖。自主研发的“顶板沉降观测仪”获国家专利,“综采工作面支架尾上隅角瓦斯探头无线传输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据了解,从国家级“王雷雨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创立以来,广泛开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活动,共排除井下现场各类机电事故1200多次;攻克采煤机控制中心PLC编程程序,改造低压馈电开关控制保护回路等50多项科技革新,为矿节约资金9000多万元。
机制保障,培植创新沃土
为进一步加大创新奖励力度,该矿完善了《技术创新、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对科技进步奖、技术革新奖、“五小”推广应用奖、专利技术奖以及优秀论文奖等创新项目,分等级全部给予奖励。并研究制定了科技创新重点研发项目的评估制度,完善了科技创新重点研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健全完善创新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考核机制、创新容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敢闯敢试者和干事创业者提供“新平台”、撑起“保护伞”、吃下“定心丸”。
截至目前,该矿2020年累计完成技术创新48项,五小创新22项,其中“带式输送机超远距离综合信号打点闭锁装置”、“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线路改造”、“实用性推压式煤泥装置”等,获马脊梁矿技术革新奖。(庚九)
责编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