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灯火里的坚守
临近春节,年味渐浓,街头巷尾,各式花灯渐次亮起,火树银花,光影交织。在山西筑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文创艺术坊内,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制彩灯,全力满足“两节”市场供应。
“我们在传统民俗文化里加入现代元素,设计了《黑神话:悟空》主题文创宫灯、生肖蛇彩灯,最近订单还在增长。”公司创始人杨晋兵介绍道,“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在院子里做花灯。”没想到,这一做就是40多年。
生长在素有“煤都”之称的晋城,择业是杨晋兵要做的一道选择题。是全身心投入宫灯传承制作中,还是随大流投身收入高的煤海捞一桶金?倘若让宫灯也能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看到,这也是父亲的夙愿。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全身心投入产品研发中。
1990年,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杨晋兵父子主动参与山西机械彩灯研发创作,制作的龙凤呈祥彩灯开创了以木龙骨、角铁和钢筋为主要构件的大型化、规模化宫灯制作技术。之后他们多次参与大型灯展和彩车巡演活动,作品屡次获奖,在当地小有名气。
就在杨晋兵满怀信心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候,父亲突发疾病离世,让他猝不及防。暗夜里,他抚摸着父亲留下的八戒胎模,看着自己第一次制作的马头胎体,回想着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他暗下决心,必须撑起父亲未竟的事业。他背起行囊远赴广州、深圳等地,遍访机械彩灯关于芯片设计的名家高手,奔波的几年里,杨晋兵躺过车站地板,住过廉价澡堂,甚至有给人打零工换一顿饭的经历。
目睹沿海城市的繁华,杨晋兵的创业意念也曾有过动摇,但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站在深圳沙鱼涌海滩边,他时常想起故乡小镇那几盏通红的宫灯、热乎的和子饭、高亢的上党梆子,特别是与家人围坐一起、忙做花灯的画面。“有灯的地方才是家。”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花灯的爱,他义无反顾踏上归乡路。
回家意味着重新开始,说时容易做时难。如何面对已经先富起来的亲朋好友,杨晋兵嘀咕了良久。返回晋城当天,他特意在商场买了套西装,趁着夜色回到故乡。
创业之初,有技术、有热情的杨晋兵没场地、没资金,就在郊区租了一处废弃厂房,雇不起人,他就接了订单自己制作,资金遇到问题时硬着头皮找亲戚朋友凑一凑,倒也能应付。每到夜深,看着焊灯飞溅的火花,他多想让这些花儿盛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
2016年10月的一个晚上,电视里播放着“筑梦天宫”特别报道,孩子忽然对杨晋兵说,“爸爸,国家在筑梦天宫,您是在筑梦宫灯,如果将来咱家生意做大了,不如就叫‘筑宫’吧。”孩子的话给杨晋兵心中带来一股振奋。
2017年元旦假期刚过,杨晋兵便注册成立山西筑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开启了创业发展的新征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晋兵接到给旅游景点制作宫灯的订单,但对方要求转付货款到公司账户。说来也巧,建设银行山西省晋城分行业务经营部客户经理从文化圈朋友口中得知了杨晋兵的情况,于是主动打去电话邀请他到建行开户。
身为晋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的客户经理对文化艺术方面企业多有关注,与杨晋兵几次交往后,向其推荐了普惠金融贷款。但杨晋兵一直认为国有大行的贷款资金都应用于国家建设,自己的小作坊能贷到款似乎不太可能,因此迟迟未接过客户经理的话茬。
2018年9月,在为新年订单储备材料过程中,杨晋兵再次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四处借钱无果后终于拨通了客户经理的电话。适逢“惠懂你”App刚上线,客户经理本想电话指导通过线上快速办理,杨晋兵却不信申办贷款这么容易,于是相约次日到网点。
第二天一大早,杨晋兵就来到业务经营部门外等候。刚升起卷闸,他便第一个冲进来问道,“我真能贷到款吗?”在一步步指导下,杨晋兵下载App、登录、输入相关信息、查询贷款测额结果。没过多久,直到看见12.1万元到账信息时,他仍不敢相信,激动地握着客户经理的手。
有了这笔流动资金,杨晋兵扩大了生产规模,雇佣了工人,增加了物料储备,还将一部分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发。两个月后的一天,客户经理收到杨晋兵的好消息,他已经顺利闯过山西机械彩灯中的智能彩灯这一关。
外出打工的经历开阔了杨晋兵做花灯的思维,他大胆改良,突破防水防晒等技术壁垒。为了实现人工智能与机械的交互,他跑遍各大城市,用学到的零星技术加上自主研发,先后研发成功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文创宫灯和一系列文创产品,打造出集智能控制、声光电特效于一体的智能场景产品。
“和建行结缘后,你们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不少信心。”2018年至今,在分行近100万元贷款的持续支持下,杨晋兵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结合硅胶、树脂等工艺材料,生产出仿真篝火、炭块年火、仿真树皮、硅胶仿真头像等文创系列产品,并建成文创艺术坊、博物馆,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启线上销售新模式,累计实现产值300余万元。
“老传统新思路,现在的设计是出彩彩、俏呆呆、圪拽拽、忽闪闪……”杨晋兵对手中的彩灯模型爱不释手。夜幕降临,花灯璀璨,杨晋兵依然忙碌着,挨个检查每件成品,反复调整每处细节,确保每个作品能够完美呈现。
一盏花灯,从龙骨制作焊接到线路固定,再到灯面裱糊、花灯高挂,每一步都严丝合缝、精益求精,一如杨晋兵四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走出去学习,沉下来研究,慢慢地变好,将彩灯工艺传下去,让宫灯文化走出去,也用这束光,照亮红红火火的一年又一年。(张慧娟 张杰 霍长龙)
责编:赵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