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走进平鲁看综改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9 9:49:07

 

    “70%的土地种草植树”,这是基于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生态脆弱的现实而提出的以生态大建设为抓手,改变平鲁版图、改善平鲁生态环境的史无前例的战略部署,是一项以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合力推进城乡生态化的系统的生态工程,其目标就是打造“千里绿色长廊,200万亩生态屏障”,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区。据国土局提供数据,全区土地面积347万亩,按这个目标计算,将有240多万亩的土地种草植树,林草覆盖率将提高到70%。这个目标实现之时,也是幸福新城建成之时,平鲁区将由塞外风沙之地变成塞上江南。丰富的植被资源,将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为全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创建宜居条件,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
    “70%的农民进城”,这是顺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现实和全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提出的以移民大搬迁、农民大进城为抓手,加速推进市域城镇化,实现城乡大变革,带动“四化”联动发展的战略举措。按全区现有人口20万、农业人口15.5万计算,将有10.8万农民进城变为市民,平鲁的城镇居住人口将由目前的9.4万增加到15.4万,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45%提高到76%。如果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这个目标,全区城镇化率年均要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24万城镇人口。
    在全省重点工作观摩检查中,省委书记袁纯清对平鲁区提出的“以两个70%为统领,全面推进四化一体建设”的发展思路给予高度评价。
    市委书记王茂设多次对平鲁区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大胆破题、放胆入局的探索和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围绕“双70%”战略,平鲁区展开了全面升级。

    两大园区带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新型化,投资近千亿的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的快速启动,展开了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画卷

    “双70%”战略靠什么来支撑?市委书记王茂设指出,工业新型化是转型跨越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的重中之重,要坚定不移地走工业新型化的道路。
对于平鲁而言,按照优胜劣汰法则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矿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怎样迈向工业新型化?
    平鲁区委书记李俊说,“两个70%”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工业新型化无疑是第一着力点。平鲁作为全市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要实现工业新型化,就是要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精心打造以煤、电为主体,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撑,具有平鲁特色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平鲁区区长吴晓斌说,我们以大企业为依托,以大园区为载体,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全循环为路径,加速培育地面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平鲁在转型项目上拟投入1000亿元,重点建设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
走进平鲁区北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这里是平鲁区倾力打造的转型跨越主战场,招商引资大平台,也是平鲁工业新型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与中煤平朔公司合作建设的总投资500亿元的北坪循环经济园区已经启动。园区供水和主干道路铺设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工程即将竣工;已建成10万m3/h天然气站、100万m2供热站、日处理1万吨污水处理厂;先期入园的年产6万吨高岭土系列产品的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已相继投产达效;今年开工建设的胶带胶管、大型轮胎翻新、平安化肥四期等三个项目预计2012年建成投产;投资63亿元的2×6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一期、投资42亿元的30万吨合成氨劣质煤综合利用两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年内将完成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并开工建设;已达成入园投资意向的综采机械制造、门神防盗门、煤炭运输抑尘剂等3个项目,科研已编制完成,正在办理立项手续;粉煤灰提炼氧化铝、粉煤灰制水泥、粉煤灰制砖三个项目计划2013年开工建设;2×10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二期、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两个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开工建设。
    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的进展,为由中煤平朔投资106亿建设的生产能力为2000万吨的东露天煤矿、洗选煤厂和铁路专用线即将竣工投产;投资50亿元的4×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项目正在办理前期审批手续;由中电国际计划投资300亿元的转型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投资近60亿元的2×60万千瓦坑口电厂和配套建设的东石湖水库将于明年实现并网发电;投资近80亿元的2×100万千瓦“关小上大”项目正在关停3-6号机组,路条有望近日获批;投资93亿元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粉煤灰水泥和粉煤灰砖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届时,该园区可就地转化原煤1000万吨,消化粉煤灰近340万吨。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440万千瓦,相当于神电一、二厂装机容量的两倍。
    在全力支持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并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平鲁区积极引导全区煤炭企业开展“一矿一企”项目建设工程,以地下促地上。共筛选出总投资150多亿元的50多个地面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生态、旅游、城建、文化、教育、新农村、商贸物流等诸多方面供煤矿选择,目前已有六座煤矿敲定了超过10亿元的项目。
    到“十二五”末,平鲁的转型项目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实现利税240亿元,安置劳力近万人,真正实现由煤炭大区向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大区跨越,走出一条依靠工业新型化带动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生态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

    坚持城乡统筹——改变就城建城、就乡建乡、就村建村的城乡分割做法,进一步完善“一城十镇百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鲁模式,走出晋西北山区实现市域城镇化的新路径

    市委书记王茂设在“4·19”讲话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要坚持四化一同推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一体化发展战略。
    围绕这一精神,和“70%的农民进城”这一目标,平鲁城乡展开了新一轮的巨变。
    城镇是吸纳农民进城的载体和平台,推进城镇化发展是个全域性、系统性工程。平鲁区提出,“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是平鲁迈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继续按照‘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思路,以建管联动、‘四城’同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品位,拓展空间,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打造现代宜居新城。”
近年来,平鲁出台“一城十镇百村”发展战略,完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260多项重点工程,初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区域辐射较强的10个集镇为节点、以生态畜牧产业支撑的100个左右新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如今,平鲁区紧紧围绕“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遵循“凸显自然风情、突出生态特色、体现现代品位、彰显宜居魅力”的基本理念,认真实施“大县城”战略,高水平推进井坪城建设。
    该区按照“改造北部旧城区、拓展南部新城区、建设环城生态区、打造新型工业区”的思路,把县城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铺开城市建设框架并实施了三大提升工程。
    一是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从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出发,完成多项绿化工程,把井坪城建成以大规模的西山绿化为屏障,以溪泉河水系为中轴线,以大梁水库、万亩生态园、南山公园、明珠公园、环城水系为风景线,河湖相应、绿树成荫的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实现让森林覆盖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二是幸福宜居品位提升工程。按照人居环境示范城镇指标体系的要求,年内将完成多项工程,以及城区部分地段集中供热、供水、供气等管网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宜居城市建设水平。
    三是城市管理提升工程。建管联动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平鲁全面实施省级卫生、园林、环保、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塑造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城市形象。
    同时,继续完善“十镇百村”,同步推进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彻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平鲁在版图大变革、移民大搬迁、资源大整合、城乡大统筹中,向着70%的农民进城的市域城镇化目标快速迈进,正在成为与“四化一体东部新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让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平鲁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年投6亿造林20万亩——推进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和环城生态新区建设,强势打造“千里绿色长廊、200万亩生态屏障”,致力建设华北第一生态新区

    秃岭随心翻碧浪,荒原着意化林涛,是走进平鲁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目前,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2%,造林面积105万亩,通道绿化500公里。绿色平鲁初具规模,为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生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平鲁区按照“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定位,以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和环城生态新区建设为抓手,力争林草覆盖率达到70%,成为华北第一生态新区。70%的土地种草植树怎么来实现?
    地从哪里来?全区土地面积347万亩,现有有林地和灌木林地100万亩 (林业部门数据)。按70%的土地种草植树计算,在现有基础上还需140多万亩的土地。这些土地怎么来?农民进城,给生态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土地空间。从国土局提供数据情况看,全区129万亩的荒草地可用于造林。15度以上坡耕地7.5万亩,其余退耕还林还草所需土地还可从81.7万亩的6至15度坡耕地中调剂。因此,70%的土地种草植树是有充分的土地空间的。
    钱从哪里来?140多万亩的土地种草植树,按亩均需3000元计算(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给农民的补贴),约需25.8亿元。按年均20万亩的进度推进,约需7年多的时间,年需投资6亿元。这笔巨大投资,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是无法实现的。这笔钱从哪里来,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工业化反哺生态化的过程。一靠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财力保障;二靠争取投资。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并整合林业、水利项目建设规划和国家投资,发挥工程建设最大效益;三靠创新机制。实行“挖煤补绿”,从每一吨煤10元的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中提取不低于20%的资金用于造林绿化。盘活民营投资。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宜林荒山荒坡划拨、承包、拍卖或转租给农户,实行谁造谁有、树随地走。政府采取奖扶办法,支持民营造林,凡列入工程建设区域、经验收合格的,按国家投资标准奖给造林者个人。同时,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林地合法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和机制,解决民营造林和护林的投资问题。
    林子怎么造?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造林大户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组成造林专业队承包造林,让更多的农民变种地为种树,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验收报账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成果怎么护?“三分造林,七分管护。”随着林地的大面积增加,林地管护将成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此,建议:一是在林地权属上,搞好确权认证工作,坚持林随地走,谁承包,谁管护。二是在强化责任上,落实乡镇属地管护主体责任。三是在强化执法上,成立森林公安队伍,增强执法效力,加大查处力度。四是在管护队伍上,整合林业局和林场的护林队伍资源,对全区林地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构建管护主体明确、责任明晰、执法有力、管护有效的综合性防护体系。

    提升文化民生——我们不但要走出经济繁荣的新路子,而且要走出文化繁荣的新路子,以思想解放为新驱动,以“双70%”为新土壤,全面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和全民创业

   “双70%”战略也是培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肥沃土壤。
    曾几何时,“有煤没文化”是平鲁的一张另类名片。
    “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最终是体现在文化繁荣上。”平鲁区委书记李俊一语切准要害,“我们不但要走出经济繁荣的新路子,而且要走出文化繁荣的新路子,以思想解放为新驱动,以‘双70%’为新土壤,全面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和全民创业。”
    自古文章破题难。“十一五”以来,平鲁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像挖煤一样挖文化,那些由一方水土蕴育了的一方文化,从历史的长河中,被一件件打捞出来,自将磨洗认前朝。
    2010年8月,平鲁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与“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接着首届门神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根据平鲁发展旅游事业的整体思路,一条由井坪古镇向北延伸到乌龙洞、凤凰城、明海湖的旅游带建设业已进入尾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现代旅游画卷,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平鲁的新兴强势产业,同时也为整个朔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鲁区区长吴晓斌告诉记者,围绕“门神故里”,平鲁正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路径。“门神文化”对于转型的平鲁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非凡的象征。它彰示着,在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朔州市“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大背景下,这个以煤著称的经济强区,正试图从文化旅游产业突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元素,整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如今,一个以“尉迟故里、门神文化”为名片的新文化品牌正深深植根于平鲁大地。它标志着平鲁正在实现由“挖煤”向“挖文化”的成功转身,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前瞻性、全局性、历史性的一步,也标志着“有煤没文化”的历史基本结束,以及围绕旅游服务全民创业局面的初步形成。
    景点开发、酒店餐饮、农家乐、民间手工艺、特色山货等紧跟着风生水起。特别是,由煤炭领域退出来的不少当地煤老板,被有效地引导到了旅游文化产业上,他们像当年投资煤矿一样,亟不可待地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
“十二五”期间,平鲁的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即以“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为品牌,大力发展以“门神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加速推进旅游业向产业化、高端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逐步把平鲁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胜地、全国旅游终极目的地。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平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以“尉迟故里”、“门神文化”为主线,30亿元正陆续投入“一园两城六大景区”建设。“一园”就是建设好门神文化园;“两城”就是全面修复井坪古城、凤凰古镇;“六大景区”就是在进一步完善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三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下木角尉迟故里旅游区、大梁水库旅游度假区、平朔排土场生态旅游观光区,精心打造以“门神文化”为统领,以关联度较强的旅游景区为纽带,融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生态文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构建晋陕蒙周边黄金大旅游圈。
    同时,平鲁大力气打造文化软实力,精心策划举办一年一届的门神文化节,并组织研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创作出版一批与门神文化有关的书籍,拍摄弘扬门神文化的影视剧作,研发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引进“门神牌”防盗门等一批相关产业,全面提升以“门神文化”为品牌的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以门神为龙头,平鲁串起了一条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全民创业的大循环产业链,成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战略新走向。

    走向共同富裕——把农民进城、植树种草与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起来,与四化一同推进结合起来,实现公平参与,共同发展

    “双70%”战略是以民生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凸显了民生为本的理念。这个战略把农民进城、植树种草与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推进工业新型化,壮大经济实力,增强产业对农民就业的吸纳力和对改善民生福祉的经济支撑力。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对农村繁荣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推动力。通过推进市域城镇化,增强城镇对农民进城的承载力和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力。通过推进城乡生态化,为平鲁人民营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家园。
    平鲁区城乡版图的变化引发产业的急剧变革。在资源重组过程中,平鲁区利用特有的资源禀赋,决定每年从财政拿出两亿元资金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和设施农业,构建“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一是以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另山集镇为中心,在下水头、下木角、双碾一带,建设万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形成辐射周边三省五县的蔬菜集散地;以向阳堡集镇为中心,以万亩苗圃为龙头,大力发展苗木林业经济,建设2万亩种苗基地,实现生态富民;以凤凰城镇为中心,在凤凰城、阻虎、高石庄、西水界一带,集中建设胡麻、马铃薯、荞麦、莜麦四大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40万亩。二是以养殖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以西北山区7个无煤乡镇为重点,充分利用移民搬迁旧址和闲散地发展园区养殖,建设高效优质畜禽养殖基地,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下木角打草坪千只绒山羊养殖小区、阻虎八十道洼千只肉羊养殖小区、北坪千只种羊小区、绿乳优种繁殖场千头奶牛小区,以及下水头利源、双碾玉英、白堂安泰万口野猪、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对养殖大户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力争到2015年,全区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羊50万只、猪15万口,进一步做强做大畜牧产业,让畜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三是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以企引企、集团化发展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扩张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积极扶持帅林、金铃、黄土情、晋北粮油等龙头企业尽快做强做大,着力培养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平鲁人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一个以植树种草和农民进城为突破口,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动车组和组合拳,一定会如期实现“双70%”战略目标。  胡继业 王天 王志萍 王树盛/文  牛睿杰 张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