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31 11:45:28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近日,李开复在回答记者关于其新书《微博改变一切》的提问时说道,微博可以改变社会现象,可以传播信息,可以帮助你成长,可以发出你的声音。它让我们能够人人成为记者,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每一个转发的人都变成了一个编辑,运用到了群众的智慧,这很独特,是改变一切的基础。很多人问微博是抢了谁的生意,抢了开心网还是人人网?其实,它更多的是抢了门户网的生意,我想在座很多位可能都不太上门户了,为什么呢?因为门户的内容非常繁杂,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个性化。另外,微博今天有潜力能够在中国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快速地,实时地,大量、海量地散发出去,让那些垃圾被遗弃。这样的一个非常魔属性的工具,所以我认为可以说它会改变一切。
微博的传播学解读
微博的草根性强。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注册自己的微博,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简单性大大降低了成为传播者的门槛,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作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成为直击现场的记者,成为信息灵通的发布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只要你能说话和打字,你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微博这个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人人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实现了信息传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人们的“传播欲”得到满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的被知识浪潮所影响。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使得人人都有倾诉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平台,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传播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而这里我们也不得不谈微博的受传者,也就是微博的受众,它应该站在与传播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方的不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指出,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心智相对较为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而中国的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资讯不同,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信息和个人琐事。当然,现在随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状况已经开始逐渐改变。而受众被动的状态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况。每个参与者既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微博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互动、更便捷、更自由的平台。微博的精髓在于互动、平等。博客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微博较好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微博的受传者可以是众多网民,也可以是关注自己的某个友人或粉丝。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很有研究价值。
而微博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最为便捷的发布手段,这与其传播方式是息息相关的。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不必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很显然,微博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开始在微博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有的微博甚至连注册这一程序都免去了,只需要输入你已有的邮箱和密码,就可以直接登录。
微博的反馈机制是多样的,也正由于其自主灵活性,它的互动也是有条件的。虽然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的状态,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同时也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必然的。微博的交互方式是背对脸的follow(跟随),就是我把当时的想法状态发出去,满足我发布者的需求,你乐意你就来关注我,接受者要么搜索信息或者关注信息,两者不相干,当然这种单向没有排斥双向关系。微博每条信息字数限制与手机短信相同,但手机短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手机短信让人们为了礼貌而往往觉得不得不回复。而微博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当你发表一条更新,所有的跟随者(粉丝)都可以看到。这种公开发表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因为它并不是专门发给一个期待他回应的接受者,这样就不必面临无话可回复的尴尬。且在当下中国,许多明星、名人的微博有着数十万乃至百万的跟随者(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都可能有成百上千条留言,且不说回复,都不一定能够很仔细地看完,要求其都做回复也是不现实的,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简单来讲,微博的传播机制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而其回馈和互动则是相对的,所有的跟随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新的更新讯息,可以选择在第一时间回复,而传播者对于回复的接收和再互动的过程并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同时也是有选择的。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在国内,微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的饭否网,但微博在中国并未在其出现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被网民认可。直至2009年7月份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起,微博在中国才开始发力,让国内网民真正关注于微博的应用与发展。饭否网是由校内网(即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的。是中国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网最初定位于随时随地交流,所以在客户端的构建上下了足够的功夫,用户不但可以通过网页与好友交流,还可以通过WAP页面、手机短信、手机彩信、IM软件(包括QQ、MSN、Google Talk)和上百种API应用,且交流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文字,而是把其扩展为文字和图片。这一点被后期的微博网站借鉴并发展。自饭否网开通后,国内跟进一批微博网站,如叽歪网、腾讯滔滔网等,但这些网站(除滔滔网外)由于各种原因,在2009年上半年全部关闭,至今只有少数重新开放国内微博的形式已向类Twitter化靠近,但与Twitter实质性内容相比,仍处于早期阶段。在Twitter上既有个人用户日常生活的感悟,又有企业注册账号用于推销产品等,而国内的微博则以个人用户为主,发布内容多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虽然第一批微博纷纷关闭,但自2009年6月份开始,新一批微博相继建立开放,如2009年6月份的Follow5,2009年7月份的新浪微博等。这其中尤以新浪微博特别突出,在营销方面做到极致,并在短短半年之内,吸引大量用户,确立了新浪微博高端品牌的地位,为国内后续建立的微博网站树立了榜样。其他大型门户网站纷纷建立微博网站,如网易、搜狐等,同时也出现一些独立微博网,这些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并吸引大量用户。
现阶段的微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注重于符合中国用户操作界面的建设。界面布局以及链接跳转上更加细腻,更加中国化。
(2)大力推进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新型互联网应用必须关注移动终端开发。当前大多数微博网站不但可以通过手机发布文字信息,且可以实现拍照并发布发生在身边的图片事件。
(3)继续挖掘各类已有用户源,如发布IM机器人,实现与QQ、MSN等用户的无缝接合,发布与其他博客、微博、SNS等网站的接口,实现与这些网站的信息同步来吸引用户。
(4)除新浪微博外,所有微博网站开发并公布网站API接口,把网站开发延伸到公司外的开发人员中,并利用各种客户端,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
现阶段微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用户数量的增长,对于原门户网站而言,用户积累依托于原网站用户,可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刚刚起步的独立的微博网站而言,如何吸引用户仍是最大的问题。并且现阶段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国内只有i贴吧利用百度固有广告资源,实现盈利,其他微博仍处于投入阶段,对于营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中国微博发展至今日虽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其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远高于期望,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了“微客”这一群体中,微博在新闻、交流等方面起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也在逐渐增加对这一信息渠道的依赖。未来中国的微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随时随地的微博。从腾讯关于微博的评测数据来看,接近30%的微博信息是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的,这个比率将随3G的普及继续增长,当前国外微博鼻祖Twitter正与手机生产商商谈,将其手机客户端固化在手机中,这将使得手机用户更方便,最终实现随时随地的微博。
(2)不同互联网应用进行无缝互联,促成全网性新型微博。当前嘀咕等网站正在不断推进与其他网站的信息同步,如与人人网同步,当通过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确认后,嘀咕网的信息便可以同步到人人网中。随着各个网站不断加入到这类同步联盟中,不同应用中的用户将实现全网同步,最终形成全网性的互联网应用。
(3)不同微博网站特色化。微博网站层出不穷,势必引来强烈竞争,在激烈竞争中,最终形成特点迥异的微博网站为不同需求的网络用户服务,使得服务更加细腻。
总之,这个形成时虽短但却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科技产物,已经也将为中国的网民带来更多的便捷,随着它在中国的发展和推进,也必将成为一个大家依赖且不可或缺的新信息平台。
微博对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影响
2010年12月6日晚间,新浪微博出现某新闻周刊发布的消息称:19时07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用户纷纷发布、转发“金庸去世”消息。当日20时41分闾丘露薇的新浪微博指出这是一条假消息,金庸刚出席过某誉博士颁授仪式,并且香港没有这家医院。21时22分该周刊的微博发出“更正与道歉”;23时28分该周刊通过微博再次道歉,表示会积极消除影响、处理相关责任人。12月7日一早,负责维护新浪微博上该周刊认证账号的编辑辞职,当天,该刊新媒体负责人辞职,在微博的致歉里该负责人说:“已基本清楚此事来龙去脉,是本周刊负责新浪微博的编辑在饭否网和新浪网上看到这条新闻后,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该刊新媒体部的某主管在微博上说自己也受到处分,并回复网友说拟辞职。
那一天,金庸的“被去世”事件影响广泛,多名知名人士转发评论此微博,充分证明了微博在当代中国巨大的影响力。微博等社会性媒体带来了媒体内容、形式、传受机制、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据一项2010年10月进行的调查,中国媒体从业者90%使用微博,其中三分之一每天使用,他们通常在微博上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同行交流互动。可见微博对传媒行业影响之大。
中国的微博起步并不晚,但早期的饭否网等走了弯路,直到2010年商业网站让微博又火爆起来,新浪微博发展势头之猛,让人们纷纷猜想不久它是否会超越新浪门户网本身。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Web2.0网络产品,与博客、论坛等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微博可以把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内容融合处理,通过互动建立“联系”、生成“意义”。2010年是社交媒体的整合年,跨平台、跨产品、跨设备(互联网、手机网、电视和视频),用户通过任何设备和平台都可以访问社交媒体。尤其是iPhone、Android等手机以及iPad平板电脑带来的新潮流,微博这类社交媒体的离线化已经相当普及。在中国,校内网、人人网、微博这些社交媒体上,已经有许多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传播、分享新鲜信息。人民日报政治版、社会版分别在新浪开微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中新社的《中国新闻周刊》以及大量的都市类媒体及其记者,都通过微博发布最时新的信息和观点。传统新闻业与微博的互融,使传统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在年轻一代网络族中延伸;传统媒体还可以从微博上迅速获取信息资源、采访线索;媒体人亦可以在微博的即时性互动中有所收获。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来自微博的专栏。微博的简洁与个性化使之成为记者报道简要新闻和发表观点的完美媒介。当然,它很难有深度地报道复杂的新闻。但是,微博的即时性是其不可忽略的主要特点,身在第一现场的人很容易通过微博(twitter)把新闻发出去,比其他通讯手段发新闻要快得多。
微博的传受机制也在发生多方面的变化,突出的是把关机制的变化。传统媒体作为一种专业机构,在发布新闻前均有编辑把关程序。职业编辑保证了新闻的品质,他们不仅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全力保障其客观、公正,同时还把握信息的格调,防止包含诸如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信息被不加区别地传递给公众。这是传统新闻业确立公信力的另一有效机制。经由微博的信息传播在这一点上也与传统新闻活动不同,即没有一个可对微博上传播的内容具有总体把握能力,并对其负责的编辑人员。微博用户自己还要充当编辑的角色,自觉地核实信息,通过选择关注的对象来筛选信息,通过转发和评论来表达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传统媒体上,纠错、撤销或删除已刊出的信息是不可能的,网络上则可以由机构来纠错、撤删,而微博上每个用户自己就可以随意删除已经发出的信息。因此,用户本人就是全面的把关人。Web2.0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一体化。在传统新闻活动中,大众传媒和受众两种角色泾渭分明,只有前者才具有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报道的权力。而微博打破了这一新闻生产流程。
微博特别易于传播不实信息、不恰当的观点,导致传播伦理成为焦点。其公开和快速,也要求有一套快速应急机制,尤其是机构发布者。新浪微博于2010年11月18日起开设了一个辟谣账号,到现在发展成为辟谣联盟。经由微博发生的信息传播活动相比传统新闻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从组织架构的层面看,微博使专业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不再是信息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把关者,社区的人际传播取代了大众传播,成为新闻活动的形态。从新闻传播过程看,传播速度、承载的内容量以及信息的种类都较传统新闻活动有了质的飞跃,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成为可能。从新闻的话语形态看,解构中心叙事,个性化、碎片化的话语成为新的新闻叙事方式,而传播伦理,将成为未来“微博化新闻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的新融合
据《新浪微博元年白皮书》的统计:“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118家报纸、243家杂志、36家电视台和69家电台。”可见,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融合的进程已经开始。各类传统媒体均已加入了使用微博的队伍,并积极地利用其进行品牌的强化与延伸。因此,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媒体的融合已成事实,并且融合趋势正在加强。传统媒体开微博,表明微博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证明传统媒体与社会新媒体融合的进程正在展开,这种互动也是双向的。传统媒体通过微博来获得更多的受众,从而继续在微博中保持一种意见领袖的位置,而普通博友通过关注传统媒体所开的微博来获得讯息。同时传统媒体的微博也在不断的发展改革来推出一些新的内容来吸引受众,从而拓展传统媒体的渠道。
微博正在推动人与信息的融合,也就是说,信息正在变成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微博的推动下,媒体也正在将自身真正变成每一个具体媒体人思想与行为的展现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微博也正在推动媒体与信息的融合。在中国乃至世界,微博的迅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媒体的存在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最主要的就是它能够给大众带来许多的方便和对传媒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就让我们共同期待,新媒体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