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省文化厅下文,同意在太原市高新区建设“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到2010年9月,山西动画民歌MV《大红公鸡毛毛腿》摘得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最佳动画电视大奖”;从2009年省工艺美术馆的建成,到涉及工艺美术行业的13项手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一把酸枣》红透大江南北,到《粉墨春秋》走出国门……我省的文化产业似乎愈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力。近日,记者就如何服务好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采访了省统计局专家侯晓远、耿爱莲和白日成。
记者:今年年初,央视播出了我省制作的一套动画片,叫做《大耳朵爷爷历险记》,凡响很强烈。随后,还将在国内多家电视台发行播出。据说,该片的相关衍生产品诸如音像制品类、日用品护理、玩具等等,正在陆续问世。其中图书、玩具等一系列相关衍生产品已开始进入市场,这算不算山西动漫发展的一个突破?
侯晓远:这部动画片我了解过,它将星宿与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诸子百家思想和山西省主要旅游景区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在得到快乐的同时,还了解、领略了山西厚重的文化,确实是我省出品的一部值得推广的动漫精品。至于你谈到的这部动画片的衍生品进入市场,说明它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可以说,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在大服务引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耿爱莲: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25%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到GDP的3.12%,高于全国2.75%的比率。截至目前,全省163家文艺院团,154家电影公司、电影院及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转企改制任务全部完成。
此外,民营文化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晋剧《大红灯笼》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精心改编创作了《杨门女将》《莲花庵》《大脚皇后》等一大批经典剧目,荣膺国家级奖项19项等。这些企业的发展,也成了我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缩影和样本。
记者: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山西服务业中,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并不拔尖,如何才能凸显特色,赶超其他城市?
耿爱莲: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服务是其中一点。近年来,山西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注重培养特色。目前,政府正着力培育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创意策划、会展博览、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山西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项目、山西五台山旅游演艺中心项目、山西电影大厦电影城项目、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文化物流园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即将报送,这些项目如建成投产,将极大推动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记者:在培育市场主体、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整合上,我省出台了哪些政策?
白日成:与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有不少,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的补充规定》《关于在各市县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实施意见》四个指导性文件,以及《山西出版集团等转企改制单位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
2011年12月底,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