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说易行难的“公车每周限行一天”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17 11:39:49

    若能确保落实,“公车每周限行一天”方案的节能减排效果将会是相当可观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公车每周限行一天”的节能减排方案,是否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严格兑现落实?从目前以及既往17年收效甚微、裹足不前的公车改革现实来看,前景恐怕是相当不令人乐观。
    在这里,一个首先可能妨碍“公车每周限行一天”顺利实施并保证实施效果的难题便是,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的公车总量以及相应不断膨胀的公车采购规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
    这种背景下,一面无法遏制公车总量的增长膨胀趋势,一面又要实施“公车限行”,无疑有些自相矛盾,最终恐怕也不大可能产生多少节能减排效果——面对“限行”,政府机关完全有能力有动力通过增加配车数量来进行规避。此前,在北京实行“尾号限行”措施后,便出现过“部分单位领导干部占用两辆车以应对限行”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
    即便不考虑公车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在目前日常消费使用均难以有效监督控制的公车现实环境下,要想确保“公车每周限行一天”的落实也相当困难。比如,一个政府机关到底有多少公车、具体哪些车是公车,社会和民众并不完全知情,如何可能监督“每周少开一天”的落实?再如,公车消费的财政预算源头目前仍远远没有做到真正的透明、细化、可监督,“每周少开一天”的实施效果,社会公众又如何可能去验证、核实?
     因此,除非能拿出真正动真格的硬措施、实质性地推动公车改革进程——比如,制定明确的大规模公车削减计划,大幅逐步缩小公车规模,将公车的配备使用严格控制在有限的法定范围(如警务等必备的公共服务用车、首长级公务员公务用车、外交国防等特殊公务用车等),否则,“公车每周限行一天”便不能产生多少真正的节能减排效果,即便有,也只能是一种相当肤浅表面的观赏性效果。必须意识到,就政府自身而言,真正最大的节能减排,说到底,其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更是一个防腐反腐的廉政问题。换言之,只有一个充分廉价、廉洁的政府,才最终可能是一个真正“节能减排”的政府。文/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