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四步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21 14:59:05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多用三步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学生在通篇读完课文后,划分层次,概括段意、中心;其次是具体理解,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有特点的重点语段以及重点语句、手法运用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感悟拓展,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能根据要求进行一定的表达训练等。
    对于一些简单的课文,一课时基本能完成,但往往较粗略,如蜻蜓点水。较复杂点的课文,一般在两课时到三课时,第一课时多为整体感知,第二课时多集中在语言材料的具体分析理解,第三课时大多总结训练。
    三步阅读法是对过去串讲法的一大改革,为防止满堂灌的“不良”教学习惯,强调了学生的参与,课堂变得“活”了起来。
    那么,为什么又要提出四步阅读法呢?我们首先来看看是哪四步阅读过程。
    第一步,明确文体类型及写作对象;第二步,感知写作目的,理清层次思路;第三步,揣摩分析文章结构、语言、手法特点;第四步,准确规范地表述。
    与三步法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第一,强调了要结合文体特点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第二,在理解基础上的感悟迁移拓展等融合在四步过程中,不再独立。这种改变正是基于三步阅读法和今天语文教学方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有一个倾向,就是什么知识性的东西都要淡化——语法,淡化;修辞,淡化;文体,淡化;文言文淡化;议论文、说明文,淡化……似乎这样就突出了人文性。然而这种顾此失彼的非“左倾”即“右倾”的蹒跚步伐却让语文教学总也不伦不类,也不知何时能够改变。一棒子把串讲法等传统方法打死,孰不知串讲法也自有其道理。
    媒体中易中天等人大加批判今天的阅读现象,认为语文课堂上读的都是“文字死尸”,已经肢解了活生生的“美女”。这些说法虽然也很偏激,但也绝对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今天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存在弊病。尤其反映了今天阅读教学的一个偏向,因为要鼓励学生,因而课堂只敢肯定,无原则地赞赏,不敢否定,教师个个如惊弓之鸟。
    串讲法是全文意境中的渐读渐解,是沉在文字、情感、文意内容中的解读理解。从头到尾,学生随着老师的引领渐读渐明,频频点头,暗自喝彩。可是,今天的课堂阅读却大多是囫囵吞枣,只言片语的品析。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那种整体阅读中的品味阅读呢?这也正是四步阅读法的初衷。
    四步阅读法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读的是什么文,因为,不同类型的文章自有其不同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是影响、决定整篇文章从手法、构思到一词一句的理解的最关键的因素。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串葡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中心)就如同中间那根柄茎,词句段就如那大大小小的葡萄,它们与那根柄茎是一个生命整体。一篇文章必然有一个表现对象,因这一对象和作者自己的心愿文章也必然有个表现表达的目的。电视上曾有位状元级的文科大学生回头做用自己写的文章命制的高考阅读题,却只得了几分。我们不能据此就说,当年那位出色的文科大学生是无病呻吟,胡言乱语到文中某个词没有丰富的意思吧。一句话,一篇文章的语言运用、手法运用、层次结构安排、题目的拟定、甚至标点的运用都无非是为表现写作对象,表达作者情感思想服务的。这样,在明确写作对象、目的的前提下,我们也就把阅读理解统罩在一个整体之中,不会变得支离破碎。
    例如阿累的《一面》是一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作对象就是一件事——见到鲁迅先生。因这个对象,也就自然有两个目的了: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件事对“我”而言有什么意义。那么,文中所叙述的、描写的,哪怕是阴冷下雨的环境都在于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关心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表达“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激、敬爱之情,以及这件事带给我一生的影响。
    可见,四步法中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一个难度,所给的阅读材料,从教材到试卷、练习册,经常无所谓文体。这就造成学生有时不能很好地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有效阅读的问题。难道我们已经只会写“杂文”啦,可是杂文也不是四不像的文章啊?这不由我想到当年韩愈先生为什么要兴起一场“运动”了。这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判断文体,判断依据就是写作对象、写作目的。
    四步法的第三个步骤是阅读中学生最有收获之处,学生在阅读中具体感受词句含义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效果作用,结构的巧妙等等,赏析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阅读中才会逐渐获得写作的感觉与兴趣。但是,前提是这种品析一定是在全文对象、中心统罩下的理解。
    例如: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海燕》)
    特色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和动作描写手法,把飞翔的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和“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燕的黑色、闪亮的外形和快速、有力的动态特点,“叫喊、飞翔、穿过、掠起”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它的勇猛、战斗的英姿。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
    特色分析:环境描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环境冷清的特点,暗示社会的不景气。
    比喻、拟人手法,“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无精打采”的样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社会经济萧条、不景气,为下文统治阶级的腐败黑暗铺垫。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
    特色分析:议论句,深刻揭示了生命不息的主旨,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特色分析:过渡句,由上文名人的事例转入(引出)下文“平庸”“不起眼的”事例,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生活”使人闪现出“动人的光彩”)这一论点。
    ★“敬人者,人恒敬之”(《多一些宽容》)
    特色分析:引用古代名言,有力证明宽容需要互敬的观点,增加说服力。
    上述例子最终的理解,无一不是要落脚到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上去。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的最后一步就是输出,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得分。怎样才能使阅读过程最终变成令人喜悦的成绩呢?这不仅仅是影响到学生学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这就是四步阅读法强调的最后一步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一种表达都应该遵循语言表达的规律和一般人的认知规律。怎样做到准确表述呢?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言之有据。
    在阅读理解题中,概括而言主要有概括题、含义题、作用题、感悟拓展题等几类。涵盖了语文阅读表达的多种能力要求。但不管哪一种题型,都应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答案就在原文中。尊重作者,遵从原文是保证阅读不失误的关键。概括题中,叙事类概括最多,其关键是掌握段落或全文的写作对象与主要事件。含义题的关键是看词或句子的写作对象来确定词语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其次是做到从词语入手进行分析。作用题涉及到词、句、段、题目、修辞、手法、结构等多种内容,其关键是“回原文”举例,难点是明确写作对象并能准确全面地说出表现、表达目的。感悟拓展题类型复杂,但不外乎对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要求,只要能做到简单(或生动)叙述、具体描写、抓住特点说明、有理有据的议论即可。
    准确表述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课内进行有效训练。学生阅读在创新观念的前提下,仍然要以准确理解为原则,不可因噎废食,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语文教成四不像。正因此,学生才得不到真正的语言感知,学不会精彩表达。四步阅读法,可能会帮助你改变一些现实。(作者单位:太原五中)□冯海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