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宜居,更能脱贫致富——移民扶贫的“岢岚模式”解析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26 10:13:50
“移民扶贫的模式真是不错,既让村民搬出了贫瘠的大山,又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月15日,参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忻州现场会的代表们齐聚岢岚,学习岢岚移民扶贫的先进经验。当代表们在宋家沟乡宋家沟中心村实地参观后,无不对当地把贫困人口移出大山后,将生产和生活统筹考虑,一体化设计,多功能开发,形成集居住、大棚种植、庭院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型庭院经济模式大加赞赏。
岢岚作为国定贫困县,全县有6.7万农业人口,而贫困人口占到5.4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早在2003年,岢岚就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移民的路径,并在移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从而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可借鉴可复制的移民扶贫的“岢岚模式”。
将移民迁入中心村镇脱贫产业同步跟进
农村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存环境恶劣,缺乏产业支撑。怎样才能拔掉他们的穷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穷山沟,给他们一个宜居宜发展的新天地。
往哪迁、如何迁、咋脱贫?这是移民扶贫躲不过,绕不开的难题。岢岚县给出的对策是:把移民迁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镇,搬迁费用由政府和移民共担,迁出后帮助移民找一项脱贫产业。
宋家沟中心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为此,县里协调周边的甘沟村、东场沟、圪豆沟村等6村45户、243口贫困人口搬迁到此。按照搬迁规划,每户移民需要搬迁费用14万元。为了解决移民没有钱,搬不起的难题,县政府首先整合扶贫补助、整村推进、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为每户筹集了7万元。剩余的7万元,由移民户自己出4万元、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凑齐。有了这14万元,政府在中心村给移民每户建起4间漂亮的砖瓦房,附带一座温室大棚,一个羊圈,一个庭院。这样一来,移民住上新房不但生活环境大为改善,而且以大棚种菜、庭院养羊作为脱贫产业,真正过上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的好日子。
移民孙巧萍告诉记者,迁到宋家沟中心村后,家里种大棚菜能收入2万多元,圈养绒山羊30来只,又能收入1万多元,一年不出家门就能收入4万元。
将移民迁入城周“卫星村”依托社会帮扶实现致富
岢岚在移民扶贫中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既采取把移民迁入中心村镇的模式,又实施把移民迁入县城周边“卫星村”的模式。
他们依托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就业等优势,通过小村并大村的做法,在县城周边建设了一批城周 “卫星村”,将贫困人口搬迁过来,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脱贫。该县北面的管家庄就合并了道生沟、南高庄、羊映子等6个村,使该村由原来384人的小村变成了3200人的大村。
在城周“卫星村”建设过程中,该县十分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帮扶贫困人口致富。大涧乡吴家庄村原本是一个仅有66户232人的贫困山村,然而,在国新能源岢岚分公司董事长张春生的帮扶下,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不但变成了人均纯收入两万元的富裕村,而且成了晋西北的小康示范村。
张春生投资1726万元,易地修建了72套高标准的新居,按户无偿分给全村所有住户,将旧村整体搬迁建起了吴家庄新村。随后,他又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完善新村设施,美化村内环境,发展设施农业、干果经济林、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让村民家家致富。村民薛燕峰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好,家里一年还能收入8万多元,日子过得很滋润。
将移民直接迁入县城让农民成为新市民
让移民进城,让农民成为新市民,这是岢岚在移民扶贫中的一大创举。该县将移民扶贫和城镇化发展,大县城建设通盘考虑,统一部署。
该县在向阳街西规划了780亩地,投资8.08亿元,建设可容纳2万人的“广惠园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2011年5月动工的一期工程,投资3.2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住宅楼33栋,2982套,建设总面积20.3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完工5栋,其余在建。将于今年4月开工的二期工程,将投资4.88亿元,建设住宅楼54栋。整个社区建成后,可迁入移民2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县城。
岢岚县县长刘亮说,为了解决移民进城后的生计,使他们可发展、能致富,县委、县政府已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移民原有的耕地、林地仍归移民所有,鼓励依法合理流转;移民可转城市户口,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二是加大移民的劳务技能培训力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劳务输出,同时积极引导移民发展二三产业。三是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扶贫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移民就业渠道,帮助其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