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善用媒体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28 11:40:05

    媒体在塑造公众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媒体掌握的信息发布力,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广泛的认知力,和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号召力、导向性等,使之话语具有穿透纸背的力量。事实证明,媒体是公众形象的有力塑造者。
    媒体与公众人物
    在现实世界中,人物一般有三种形象,即客观形象、媒体形象、公众形象。其中媒体形象是媒体对客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码后产生的人物形象;公众形象则是公众接受媒体信息后,经过自我信息加工,在头脑中形成的人物形象。因此公众一般难以直接认知人物形象,大多需要通过媒体中介,才能形成人物的公众形象。
    在信息化社会人们大多通过媒体间接认识事物。但信息过度膨胀,即使媒体对公众人物活动进行报道,但如果不进行突出处理,也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只有经常出镜的人,才能成为公众人物。所以,媒体形象是客观形象和公众形象的中介,没有它的联结,公众不可能对人物做出积极的形象判断。
    一个人良好的形象塑造要靠媒介的宣传。如今,公众人物大多会利用媒体塑造自己形象,而且善用媒体者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推动事业发展铺平道路,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舆论氛围,所谓造势就是如此。而不重视自己媒体形象者,往往在公众形象塑造上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在事情发生后再去补救,不仅显得被动,而且并不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人们知道影视明星常常要通过炒作提供自己的知名度,但炒作分正面炒作和负面炒作,有些明星积极正面的形象会为他们事业发展加分。比如篮球明星姚明。因此,媒体与人物的互动和宣传是形成公众形象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何塑造公众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要时刻想到,自己并不完全代表自己,还代表着一个团体形象,领导干部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要注重和媒体建立良好关系,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
    政府部门要学会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塑造党政领导人的公众形象,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的亲和力。同时,媒体也要注重改进对领导干部活动的报道角度和形式,摒弃千篇一律刻板的消息报道形式,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报道形式。某次报社记者跟随晋城市王清宪市长进行创卫检查,来到背街小巷查看路面硬化情况。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反映,由于街道没有硬化,他们几十年来一下雨就出不了门。街道硬化后,他们不再为下雨出行难发愁,群众为此连声感谢政府为他们办了大好事。王市长说,不用感谢政府,人民政府就是用人民的钱来为人民做事情,应该把人民的钱用得更好,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他的话赢得了群众的一片赞赏。其实这条新闻可以围绕市长的这句话来写,来做标题。但记者回来后,仅仅按照常规写一篇消息,虽然十分规整,但没有捕捉到最鲜活、最生动、最现场的东西予以反映,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可见,塑造良好公众人物形象应成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创新报道形式,改进报道方式,也是媒体的一大任务。
    危机事件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考验公众人物处理危机能力,体现执政理念,增强威信力和美誉度的机会。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等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把握好先机,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引导媒体客观公正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提高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也是对公众人物的一大考验。2010年,台湾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来到老家晋城,晋城市政府主要领导到郑州机场迎接。在回晋城的路上,他突然接到成都工厂发生爆炸的消息,立刻焦急起来,马上给成都市委打了两次电话报告情况,给成都园区负责人打电话指示救援工作,说你就是事故第一指挥,资产损失都不重要,救人要紧。然后让车上一块来的两个安全专家在中途下车,直接回郑州机场,连夜返回成都指挥抢救。回到晋城后,他一个小时没有吃饭,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通知全国各地的工厂全部停下来开展安全检查。但是,第二天,媒体开始大量报道富士康又爆炸了,并联想到前段时间的跳楼事件。郭台铭非常焦急。这时晋城市政府领导建议他在成都方面积极应对的同时,要从受众的角度向媒体交代自己在干什么,在说什么,把一个人情关怀的真实郭台铭呈现给大家。随后,新华社发出稿件,把郭台铭在成都事件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报道了出来,把一个真实的郭台铭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企业家形象。
    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人物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公众人物要学会面对采访,要打有准备之战,预先做好准备,明确接受采访的目的、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及公开信息的底线。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收采访,善于用事实说话。
    媒体对人物的报道不会永远是正面的,要有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应认识到适度的负面报道有利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因此要虚心接受符合实际的监督报道。明显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就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人员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有说服力的新闻稿,做到真正让事实讲话。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形象。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那么善用媒体也能塑造良好人物形象。这是个互动的过程,必须以尊重事实为原则,以客观公正为准绳,以互相尊重为前提。这样媒体与公众人物的良性互动必将能够营造和谐的新闻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公众人物更好地开展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晋城市太行日报社经济部副主任 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