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许多科研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由于内在管理体制和外在资金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其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有效满足科研事业正常运转和科研事业员工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改变传统后勤工作吃大锅饭的现象,利用科研事业单位现有后勤管理设施,实行后勤服务外包等其它管理方式,积极进行创收,从而使其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自我造血”功能也在不断提高,也丰富了后勤管理的服务层次,职工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改善,极大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科研事业单位后勤工作的目标是:为科研服务,为职工服务。但其自身发展且受到种种约束,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特点是:一、大后勤的小后勤,如:所里后勤和整个单位的后勤工作内容有时互相交织;二、负责的工作多,杂,乱;三、多年累积,余留的问题多;四、后勤收入低;五、负责管理的区域分散,不利管理;六、人员思想素质陈旧,技术能力较低等。改革将是后勤未来发展的必然。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多,就当前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中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车辆管理,公共绿化等,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消费观念的变化,拥有私家车的职工增多,但科研事业单位在过去的规划中并没有停放汽车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公共道路、场地被严重占用,而且发动机发出的噪音严重影响职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机动车辆停放所需场地问题,现在各科研单位的场地基本上都做了初次分配,各部门、各所等子单位都在各自的场地上独立运转着,任何一下属单位都不愿意自己的场地被无偿占用,那么停车的场地去哪找呢?重新购买土地来建停车场费用很大,一般情况,改动科研用房成本比改建公共服务用房成本大,加之很多原来的公共服务用房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又未发挥大的价值,故优先选择公共服务性的用地来改建。而公共服务性用房主要由后勤在管理。例如,在这些用地上每月每10m2可以获得100-150元的租金 (此价格因各地收入、区位不同而存在差价)。改建成停车场后,假设平均每辆车占地10m2,每月停车费至少要100-150元才刚持平 (很多小区的收费还没达到此标准)。以服务为主的后勤,以此来收费是否行的通呢?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后勤应该做好这方面实际情况的宣传工作,使职工理解后勤车辆管理的难处,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作为公益性的农业科研单位,其后勤管理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按经济规律办后勤是后勤发展的根本。同时后勤管理更应做好与整个单位内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行动起来,制定合理的方案,将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使车辆停放这个实体更加有效地为科研和职工交通服务。如车辆管理的交通标识及免责告示应充足明显,避免发生法律纠纷。车主首次申请办理停车年卡或月卡时应提交本人身份证、驾驶证、车辆行使证原件与复印件,并签订停车位使用协议,建立双方车辆停放服务关系。协议上应对车辆是有偿停放还是无偿停放、是保管关系还是仅仅车位租用关系、停放过程中的安全责任等法律责任问题予以明确,避免在车辆出现刮损或丢失时引起法律纠纷。另外,车辆停放必须符合消防管理要求,切忌堵塞消防通道等。
科研单位的绿化要求整洁,高雅,比较讲究立体空间的垂直绿化,多作规则式修剪,修剪及清除枯枝黄叶是科研单位绿化管理的重点。目前,科研单位后勤在编在岗工人数少,年龄偏大,技术能力偏低如大面积的绿化仅他们管理,就会造成公共绿化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修剪,最后造成单位的形象受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实际的途径主要有:①分配合适的绿化面积给各个一线的负责人管理,其中服务标准不同各负责的面积、要求也不同,具体可参照地方定额。②在绿化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突破部门、单位界限,将部分重、难的工作分包给外面具有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公司。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来管理绿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当条件允许时,购买必要的先进绿化用设施设备,提高绿化养护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在植株上贴电子标签,里面记录此株树木的信息编码,养护人员用电子枪读取电子信息,然后输入电脑。这样有利于及时掌握树木的生长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养护措施,提高养护的效率和质量。④建立单位自己的苗圃园,培育或种植常用或稀少等的植物,以备及时自给之用。⑤当单位在做修建和环境整治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原有的参天树木,尽量避开或不要破坏原有的优良树木,因为那些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一定要珍惜它们。⑥加强负责人的绿化职业培训。如: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修剪植株的技能和技巧,各种花木的养护和管理技能等。⑦绿化管理要以人为本,对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梳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科研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两个部分,如果其社会效益得到正常体现的话,也就是说其管理服务基本原则得到有效体现的时候,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得到了政治保障,而其经济效益则是社会效益的直接物质保障基础。
作者: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 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