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时政
我的老奶奶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的丛城村。印象中,家中最老的长辈就是我的老奶奶,也就是我爷爷的母亲。老奶奶名叫赵雪孩,生于一八八七年,八十一岁去世,那年我十三岁。记忆里,老奶奶是个非常厉害人。说她厉害,并不是说她不讲理,胡搅蛮缠,凶神恶煞,而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住不避风病无医治,一天十几个小时超负荷的干活,在那样的条件下还能活过八十岁,家破人亡后一个女人可以独自撑起家门,让后代逐渐兴旺起来,这种精神影响我至今。
我的老爷爷叫杨大芳,在夏店开着一个饭店,周围十里八乡都非常有名气,生意也不错。一九三六年,夏店镇坡底村有一个人要借贷丛城一个有钱人三百元大洋,让他做担保。老爷爷和这个人关系不错,意气用事,当下就给担保。可时间不长,借贷的这个人就去世了,借款还不了,债主就把担保人我的老爷爷告到法庭,法庭判决担保人承担债务。老爷爷把饭店卖掉,加上平时节余下来的钱,全部还了债后还有缺口,再加上平时给他饭店送菜、送肉的人也前后脚来要钱,老爷爷心里压力太大,一病不起,不久也去逝了。后来,债主找了老奶奶,她说钱是没有了,现在还不了,以后有了再还。债主和我家是一个村的,知道家里确实没钱了,要还债不知猴年马月,就说:“把你的姑娘嫁给我儿子这事就算完了。”无耐之下,老奶奶就答应了这门婚事。老奶奶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姑娘,小姑娘叫杨鲜花,年方十八,长得很漂亮。嫁给债主儿子后两人感情很好,日子过不错,老奶奶也很开心。但是好景不长,在一九三九年从城村被日本人杀害的人员中,老奶奶小女儿的丈夫被杀害,小女儿闻之一病不起,不久也去逝了。短短几年间,老奶奶失去了两位至亲,家里的钱财也因还债而空,可谓家破人亡。
再来说说老奶奶的下一辈儿。我的爷爷长的高大壮实,人老实,能吃苦,家里的庄嫁和重活都是他干。他还拉的一手大把拉面,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都叫他帮忙。爷爷受老奶奶的影响,乐于助人,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要求。爷爷和奶奶成家后生下了我的父亲杨金鱼,随后又生下我姑姑杨金兰。老奶奶一边干着家里的农活,还要帮助我奶奶照顾两个孩子,一家人披星戴月,受苦受累,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父亲十六岁就参加了工作,在虒亭供销社上班,每月挣几十斤粮,后来到了晋东南建委,开始挣了工资。姑姑杨金兰十八岁也嫁到了夏店镇化家岑,后来两人都来到太原工作,这时家里的经济才略有好转。可老奶奶仍然精打细算,操持着家庭。当父亲和姑姑回来了,老奶奶总设法为他们改善生活,无微不至。他们也和老奶奶很亲,印象里,家中没有任何人和老奶奶拌过嘴。 后来,父亲和母亲成家后有了我。奶奶在我出生的头一年又生下了一个女孩,也就是我的小姑姑。村子一个算命先生对奶奶说,你这两个姑娘一定要嫁的离家远一点,最好能给别人一个。奶奶就把小姑给了她的弟弟秦贵生。老奶奶和孩子们很亲,给的时候不愿意,一直说我爷爷,还留了眼泪。从小我就和老奶奶一起睡,有时候醒的早,总是看到老奶奶在裹脚。起床以后,一大家人的早饭都是她在做,家务活也是她在张罗,没有一刻闲下来的时候。我母亲告诉我,她嫁给我父亲那年,还看到老奶奶亲自挑水。母亲还在吃惊,那年老奶奶已经六十七岁了!老奶奶的大女儿在榆次,一年要给老奶奶寄好几回信。信封里每次都有五元钱,二斤粮票。那时我在夏店读高小,记得老奶奶就给我一角钱,四两粮票让我给她买两个馒头。放学回来时,我给她买了,我也不吃,回来交给她。她给我一个吃,说她也吃一个,实际上她就是拿手掰一口吃,剩下的又给了我。那个年代的馒头比如今的肉还要香,我是他的重孙子,她不仅对我好,对家里的后代、小辈儿们都是这样无私奉献、默默付出、风雨无阻,一晃就是几十载。老奶奶的大女儿对我父亲很好,父亲在榆次工作时,她总要让父亲星期天到她家吃饭,父亲如果有事去不了,她就用饭盒把饺子带给我父亲。我在夏店高小时,老奶奶已近八十岁了,她每天还在坚持喂猪,猪食桶她拎起来走几米就要停一下,明显感到吃力了,我看见后总是帮她拎到猪圈,小院子留下我们祖孙二人欢笑的声音,持续很久...... 老奶奶一生用尽全力照顾了我家三代人,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发展到后来的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家庭,那种坚韧不拔和勤勤恳恳的品质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代人。没退休前,周末就总想回老家看看,当看到那几个旧窑洞,看着过去挑水的水井,就仿佛又看到老奶奶慈祥的面孔。(杨沛林) 责编: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