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时政
灵丘“三维并举”提成效 真帮实扶促振兴
灵丘县坚持把加强驻村干部管理作为抓基层打基础、谋振兴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紧盯“派、管、帮”三个维度,靶向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尖兵”作用,切实让群众感到安心、享到红利、看到希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精选赋能并举,建强队伍打牢帮扶基础
从严把关,选好工作队伍。对照省委指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开展选派管理工作。对全县90个脱贫村(含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5个非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巩固拓展任务重的2个乡镇,3个非脱贫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实现了全覆盖,做到了选优派强、应派尽派。今年以来,结合考核结果以及日常表现、身体状态等,共调整驻村干部13名,驻村帮扶队伍得到持续优化。
因村派人,强化人才帮扶。结合帮扶村实际需求和干部专长、单位资源等要素,今年全县共选派驻村工作队97支(含2支驻乡镇工作队武灵镇、东河南镇)、驻村干部316名(其中央派1人、省派30人、市派115人、县派170人;含第一书记 98人),驻村干部整体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中共党员216人,占比68%;大学以上学历占比93%(其中研究生学历26人占比8.2%);干部年龄结构平均年龄为42岁。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点存孝社区人手短缺的问题加强了工作力量,在原有5名驻村干部和12名社区干部的基础上,增派10名有驻村工作经验的干部,15名驻村干部全天候驻社区办公,帮助群众办理低保申请复核,稳岗、务工补贴,大病救助等工作,确保驻村帮扶出实效。
培训赋能,提升帮扶能力。严格落实全覆盖培训的工作要求,组织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为期3天的封闭式集中培训。培训重点学习巩固衔接政策措施、驻村帮扶工作重点、基层党建等相关课程。部分课程还增设互动环节,各位老师现场为驻村干部解答相关问题。培训结束后对98名参训第一书记进行结业测试。其他驻村工作队员由各乡镇组织全覆盖培训。
严管厚爱并举,激发活力推动履职作为
齐抓共管,压实责任履职。成立督察组,按照减负要求由县委统一调度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驻村办转变工作方向减少了督查频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督查,对驻村干部到岗、执行驻村纪律、工作作风、责任落实、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群众反映等方面进行督查,更多地倾向于指导性,提高驻村干部的帮扶实效,进一步压实驻村帮扶责任。
注重关怀,解决困难促干。严格落实派出单位责任,定期到村调研指导,通过“面对面交流座谈+派出单位点对点谈心谈话”等形式,定期听取驻村干部工作汇报,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助解决驻村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困难120余件,推动干部在村积极担当作为。
强化激励,落实保障定心。在工作上支持保障,今年继续为县派驻村干部发放生活交通补助,标准仍然为每人每月1600元,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标准为每队每年5000元。在生活上关爱,为县派驻村干部购买疾病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保额不低于30万元。在身体上关心,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县总工会为全县167名县派驻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并由体检单位县人民医院为驻村干部建立健康档案,使驻村干部能够以健康的体魄完成巩固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另外,在干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当倾斜,不断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发展补短并举,强化帮扶加快振兴进程
奔赴田间地头,帮助产业发展。建立“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帮带”模式,让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与村“两委”一道谋产业、调结构。同时,要求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积极主动靠前指挥驻村工作队,共同帮助驻村干部理清工作思路,共同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后盾力量,谋划产业发展项目,确保资金项目实施符合村情民意、符合帮扶村实际发展的需要,确保资金投入精准、合理。
积极入户走访,为民解忧暖心。积极践行“四下基层”,紧盯问题化解帮助群众办实事,要求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遍访帮扶村群众,通过听取意见建议、收集问题诉求,建立群众诉求台账,动态跟踪管理,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50余件,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认可度。
发挥部门优势,及时补短提质。各级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为帮扶村开展帮扶工作,受到群众好评,取得明显成效。如团中央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依托“灵秀新农人”和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项目,为30余个项目提供80万余元资金支持。山西省广播电视局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为上、下沿河村更换路灯,修缮戏台,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投资21.5万元为帮扶村修建水泥硬化路面450米,向村民发放各类奖励品、慰问品1100余件,价值6万余元。中信银行太原分行2024 年消费帮扶19.42万元,捐赠杨树林项目共计10万元,建设亮化工程14万元。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大型义诊两次。县财政局为兴旺庄村争取帮扶资金80万元,实施村中道路硬化和护村护地坝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便了村民出行,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