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钢,人们脑子里的印象是漫天烟尘、不见蓝天。但如今,来到太钢的人都会被眼前景象所惊呆,树林中高炉、钢管、烟囱若隐若现,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近年来,太钢集团共投入5亿多元,大规模实施厂容整治和绿化,厂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6%,成为国际一流的生态型园林工厂。
从2002年到2013年,太钢累计投资130多亿元,实施了140多个节能环保项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等进行了高效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与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前(2007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24%,吨钢新水消耗下降64.9%,吨钢二氧化硫下降74.1%,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的应用,每年可增加产值24亿元,增加效益9亿元;废弃物基本得以循环利用,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设,太钢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有了显著的提高,绿色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实现了与社会循环,基本实现了与城市共融发展。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电焦冶等与煤相关的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长期以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使山西逐步陷入“资源诅咒”。山西每挖1吨煤损失2.48吨水资源,每年破坏水资源10亿立方米,采煤对山西水资源的破坏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煤炭采空区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0%以上。
我省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路径,实施“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战略,推进省、市、县、工业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抓住以煤为基的资源特点,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使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让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让城市在转型中变美,产业在转型中向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循环经济成,则转型发展成、生态建设成。我省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围绕煤炭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制定实施了煤炭20条、低热值煤发电20条、煤层气20条。全省67%以上的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特别流转金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的循环经济项目,《总体规划》中总投资约1400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75%以上建成投产,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700万吨以上,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8亿立方米以上。
2013年,煤炭产量9.6亿吨,其中外输6.2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近6000万千瓦,外送电居全国第二位;煤层气开采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利用量约5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50%、60%以上;同时还形成了多元化能源输送方式,研发采用了大量先进适用的能源新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8%,第一次超过40%。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到8.3%,超过电力产业6.6%的占比,成为第三大产业。
省属国有企业大多属于资源型企业,既是发展的排头兵,也是转型的引领者。地处省会太原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构建循环模式。从2002年到2013年,太钢累计投资130多亿元,实施了140多个节能环保项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等进行了高效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此过程中,率先集成世界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多次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
率先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实施集脱硫、脱硝、脱二恶英、脱重金属、除尘“五位一体”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制酸系统工程。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造浓度98%的硫酸约6万吨,全部回用于生产过程,既减少了污染排放,又减少了硫酸采购量。与美国公司合资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钢渣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处理150万吨不锈钢渣和100万吨碳钢渣,生产出的钢渣肥料、路基材料、超细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目前,太钢的固态废弃物、工业废水、工业废酸均实现了100%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回收使用量已占到生产所需能源的48.6%。由于采取了废水处理后循环再利用技术,节约了大量的新水使用,2013年吨钢耗新水降至1.5吨,耗水量全球同行业最低。建设我国冶金行业最早、规模最大的膜法水处理生产线,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目前,太钢每天回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6万吨,每年可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00多吨。利用回收的生产余热,为城区1400多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供暖,并使供暖区域内的燃煤小锅炉全部被淘汰,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800多吨、烟尘排放量4200多吨,节约燃煤4.2万多吨。此外,积极开展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业务已初具规模,废旧轮胎、塑料等综合利用项目也在积极推进。10余年来,太钢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都市型钢厂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煤炭产业链条最为完整,全煤系统建成的首个循环经济园区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占地面积5800亩,总投资452亿元,初步建成了“两矿十厂一条路”共13个项目,包括:年产1500万吨塔山煤矿、年入洗1500万吨塔山选煤厂、年产1000万吨同忻煤矿、年入洗1000万吨同忻选煤厂、塔山坑口电厂(一期2×60万千瓦、二期2×66万千瓦)、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一期4×5万千瓦、二期2×30万千瓦)、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年产60万吨烯烃项目、年产2.4亿块煤矸石砖厂、年产5万吨高岭土加工厂、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日处理能力4000立方米塔山污水处理厂和塔山铁路专用线。
园区以塔山矿井和同忻煤矿为龙头,配套建设选煤厂,实现动力煤的洁净生产;选煤厂生产的精煤通过铁路专用线装车外运,筛分煤进入坑口电厂,洗中煤、末煤供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以及煤化工项目生产甲醇,分选出来的煤矸石输送到煤矸石砖厂;坑口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原料;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作为高岭土加工厂的原料。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接,环环紧扣,上一个生产单位产生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逐层减量利用,直至将煤炭资源利用最大化,园区内基本不产生废弃物,实现了煤炭资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园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2009年建成到2012年底,园区累计生产、洗选和销售煤炭1.32亿吨,发电330亿度,生产水泥和熟料435万吨,矸石砖7500万块,生产高岭土8.6万吨,处理污水3542万立方。园区总资产达到480亿元,总产值达到7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9亿元,实现利润141亿元,上缴税费155亿元。累计投资强度为626万元/亩,产值强度1397万元/亩,吨煤产值572元,人均产出1621万元。
为防止减少煤尘排放,塔山矿和同忻矿井下开采的原煤全部经胶带运输机进入选煤厂,选煤厂洗出的精煤经全封闭的皮带运输机进入精煤仓,筛分煤通过全封闭的空中输煤走廊进入坑口电厂,选煤厂采用了密封通风式圆筒仓储煤,有效控制了储煤扬尘,真正做到了采煤不见煤。两个电厂选用高压循环流化床环保锅炉,通过燃料和脱硫剂多次循环、反复燃烧和反应,提高了燃烧和脱硫的效率,具有直接脱硫和减少氮氧化物的效果。电场加布袋除尘器,有效地减少了烟气排放,降低了大气污染,24小时在线实时监控,做到了“发电不冒烟”。2012年,园区能源产出率为1.2万元/吨标准煤,生产总值取水量3.6立方米/万元,原煤生产能耗为0.002吨标准煤/吨,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用于煤矸石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回收有益矿产品、制取化工产品等,综合处置率达100%;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全部达标;工业废水不外排,全部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循环利用,真正达到了废物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各项循环经济指标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同时,塔山园区以实施大面积、广覆盖、全方位的绿化工程为主线,建设园林式的循环经济园区,近年来,共投入绿化资金1.5亿元,园区的绿化率达到33.7%,绿化面积达130平方米,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花园式园区。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随着我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山西省低碳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吹响了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进军号。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到2015年,产业生态化水平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把山西建成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发展的循环经济大省。美丽山西建设将打开新空间,更多幸福会来到群众身边,老百姓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将进一步提高。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