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北大地,有一家以精湛的医术、卓越的服务、高度的责任心,守护着百姓健康的医院——同煤集团总医院。
这是一种使命感。作为大同煤矿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综合医院,自觉承载起了矿区及周边地区70余万职工群众的医疗服务任务和山西省太原以北地区的矿山急救任务。
这是一种责任感。该院于2010年通过省厅评审晋级三甲。几年来,在强化医院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项工作指标逐年攀升,至2013年,门(急)诊量616831人次,出院达31521人次,完成手术量11812(台)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75%、16.17%、10.24%。
这更是一种豪迈的情怀。在医院决策层的带领下,该院“以病人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主导”,通过创新服务,努力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如今该院正朝着“省内一流、区域第一的高标准现代化医院”目标扎实迈进,在浩瀚煤海中攀登梦想新的高度。
【 追求精湛技术——创建区域“名科” 】
近年来,同煤集团总医院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本着让优势科室更优、弱势科室赶上、缺位科室补齐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技术人才的改进和培育力度,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重视科学管理,强化科研教学工作,大力完善设备建设,从2010年至今,累计开展新技术项目近200项,让老百姓感受到这里有实实在在的“名科”。
在该医院,传统的科室如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科室唱着“主角”。为了向更高标准看齐,该院神经外科2011年被国家卫生部定为“脑卒中筛查与预防”基地医院,2012年被省卫生厅批准为省市共建重点专科,跻身成为全省第三家优秀专业科室;心血管内科于2011年开展急诊PIC,现已完成330余例,并被卫生部确定为首批“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治疗”承担单位;康复科从2007年筹建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项目开展最全的科室,且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工伤定点康复机构。
针对弱势科室——眼科,近年来通过医院给予的重点支持,先后引进人才和设备,聘请古巴眼科专家长期驻扎,经过多方努力,科室超常发展,收效明显。去年3季度门诊量达5495人,较去年同期增长42.4%。
缺位科室补齐——专业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心电中心、眼科中心、介入与血管外科、慢性病管理科、呼吸内科III病区、神经内科II病区。通过弹性引进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参与管理与技术指导,使科室的学科建设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如介入与血管外科,泌尿科、康复科、眼科以及医学影像、核医学科等,科室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技术项目开展能力等均有了明显的进步。介入与血管外科成立一年来共完成手术315台,其中脑动脉造影84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3台,椎动脉支架植入术2台。介入手术涉及8个临床一、二级专业,已展开协作的科室共有12个;营养科在建筑布局、专业人员配备以及设备等方面都得到了补充完善,这些新专业学科的蓬勃发展,为该院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该院继续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针对院科研教学工作上的差距和不足,从机构上给予充实,同时加大投入,完善了教学楼的设施,成立了电子图书馆。2011年用百万元奖励近几年在科研、新技术应用上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12年通过了山西医科大学的验收并获省卫生厅批准,顺利成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严格质量管理——争当满意“名医” 】
“我母亲今年97岁,32天前在内蒙古老家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四处求医均因年龄大、手术难度高且风险极大被拒绝。抱着试探的心情,来到同煤总医院求医,医院骨科不仅接受了母亲,骨科主任丁龙镇还亲自为母亲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4天就能下地行走,让母亲重获新生。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感谢这位在世‘华佗’……”一位病人家属写的感谢信,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名医”就在身边。
人才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五年里,该院陆续招聘博士、硕士医学人才累计达百余名,招聘的合同制护士也升至为本科学历。近年来先后与协和医院、301医院、阜外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托马斯·杰弗逊大学、费城兰垦脑医院等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使人才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建立强大的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派多名医疗技术骨干前往欧美等国研修,每年有10余名外籍专家来本院讲学和协助开展工作。2012年到2013年底,护理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累计已达10797人次。
在这样的舞台下,老一层专家带动新一代的青年骨干,发扬传帮带精神,为医院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再加上医院不断大力度为搞科研搭建的教育平台,造成青年医师个个努力,人人争当“名医”的良好氛围,使得该院钻业务、搞技术、爱学习的气氛日渐浓厚。
骨科的丁龙镇,从事骨科工作30年,凭着自己对医务工作的热爱和医疗技术的执着追求,秉承前辈传统,保持该院骨科在雁同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名牌科室地位,许多天津、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外地患者慕名来就医。
再如,超声科主任——李海鸣,三十余年专注于超声学研究,每年亲自检查患者近万人,完成多种超声复杂疑难病例诊断,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特等劳模。2008年,他被评为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2011年,连续被评为集团公司医德医风标兵,被大同市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2011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心血管内Ⅰ科的刘利平主任,肯钻好学,带领心内科团队于2011年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在雁同地区属率先开展此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330例手术。在此项目中该院被列为卫生部合作单位,并成为全国53家试点医院之一。
【 细化服务内涵——打造省级“名院” 】
“办医院,办的就是一块牌子。要把医院的牌子办成一块金字招牌,质量是最关键的基石。”回想起同煤集团总医院成功晋级为三甲医院时,院长王隆雁感触颇多。
狠抓医疗质量是该院多年来的一贯做法。他们以质量控制作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工作的核心,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逐步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让信息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该院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合理用药,临床路径,手术室的安全核查,检验危急值报告和门诊电子叫号系统,患者查询系统,数据挖掘系统,检验报告、影像报告、影像胶片的自动提取,双向转诊系统,后勤设备保障等等,均在信息系统保障下完成;该院还在全省首家应用护士移动工作站,不仅提高了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还拉近了医、护、患的距离;目前该院还完善了院、职能部门、科室质量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化质控体系,特别强调质控的全员参与和不断改进。通过四级医疗质量督导,规避医疗行为存在的问题,修订和完善近百个《医疗质量控制流程》,强化落实。
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医院管理。将员工固定工资的20%提出来参与绩效分配,加大了“活工资”比例;形成以经营成效、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安全、医德医风等多模块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最大限度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拉开了员工收入的距离。
成立总调度室,规范日常管理。总调度室在履行以往总值班室职责的基础上,规范管理全院800个摄像头监控系统,为及时客观处理医疗纠纷、发现科室人员不良行为、维护院内安全提供事实依据。
利用“一体化”管理优势,强化社区医疗质量。该院承担着大同市矿区及周边地区50余万职工群众的医疗服务任务,还有山西省太原以北地区的矿山急救任务。所辖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完成了可覆盖近24万服务人口区域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功能,建档率达95%以上;目前新建老年公寓一所,拥有“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国家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基地”1所,“山西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所。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技术、资源、信息和服务的“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院被国家心血管病防治中心评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先进集体”,5所社区卫生中心被评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优质服务是永恒主题。多年来,该院本着“患者满意是标准,患者需求是动力,患者感动是追求”的服务理念,将推进优质服务贯穿于医院的整体工作思路之中。门诊开展预约挂号和社区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候诊区实行电子叫号;门诊区设有自动取单机、自助查询机、自助报告打印机等许多先进的自助设备;针对投诉困难、退费繁琐、开具证明、复印病历等需多部门往返等问题,该院相应成立了“患者投诉中心”、“退费绿色通道”、“患者服务中心”,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患者就医。
为进一步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该院还将服务活动延伸到全院各项医疗工作中,如在各临床科室成立“医患沟通小组”,每月至少组织患者或家属活动一次,了解患者所想、解决患者所难;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病友会”这一增进医患、患患关系的活动;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建立信息化患者投诉管理体系,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服务问题。
原标题 砥砺奋进铸辉煌 煤海深处闪金光
林建华 郭艺卿 孙明月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