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李影 通讯员 王林 王少玉
“老太太和小媳妇们坐在家里,边聊天边剪纸,轻轻松松就能赚上‘文化钱’,可乐和呢!光是蕉山乡就有近1000户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剪纸来增加收入。”11月7日,记者在广灵县蕉山乡采访时,县长郭占宝特意委托工作人员带记者去村民家里,感受当地蓬勃发展的剪纸产业。
挖掘民间文化,
“闲得慌”变成“用工忙”
半个小时后,蕉山村到了。我们一行人来到村民任进利家中,在暖和的客厅里,任进利飞快地挥动着刻刀,不大会功夫,一张白纸在他手下渐趋生动起来,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龙呈现在众人面前。只见,弯弯的龙角,细致而有序的龙鳞,模样煞是可爱。他一边剪纸,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秋收刚刚结束,我就接到了剪纸产业园区的加工订单,这次是他们新设计的《2012·中国龙》”,任进利爽朗地笑了起来,“今年冬天又有得忙啰!”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80%的广灵农民都有着这样的传统手艺。
过去,剪纸只是农民们逢年过节的装饰品。这几年,广灵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把剪纸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围绕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五张国字头名片,在小剪纸上书写大文章。
目前,该县在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公司、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公司、青红剪纸艺术公司3家龙头企业和5家剪纸合作社的带动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农民在家中进行剪纸生产,公司统一回收销售,带动了6个乡镇、2400余农户从事剪纸产业,户均收入6000余元。以前“闲得慌”的农闲时节,现在却成了农民加工剪纸“赚外快”的“忙碌”季节。
传承“非遗”,
“90后”走进课堂学剪纸
“专业的教材、专业的教室、专业的工具,其实剪纸是一个专业,是一门艺术,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广灵职业技术学校剪纸与装饰班“90后”学生张晓婷告诉记者,“我们要学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我们也要学会开拓创新,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为了有效解决传承人断档、剪纸艺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广灵县积极创办培训学校,并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剪纸产业。西蕉山剪纸艺人王兴利,从2006年开办剪纸培训班至今,已经培养出1000余名手艺精湛的学生;广灵剪纸产业园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剪纸职业技术学校,已培养学生200余名;广灵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剪纸课也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建起剪纸博物馆,
小县城举办“大盛会”
2007年,广灵县投资3000万元,建起全国最大的专题博物馆——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达6600平方米。同年8月,该县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300多名剪纸艺术家从美国、德国、波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国内各地赶来参加了这次剪纸艺术的盛会。
2011年,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并于同年6月成功举办了“红色记忆”中国百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剪纸艺术展,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和100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带来300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多次重大剪纸艺术盛会的举办,已经成为广灵剪纸走出县区、走出山西、走出国门的重要平台。
文化也能成气候,小剪纸盘活“大产业”
早在2007年,广灵就在剪纸产业园区内创建了研发、生产、包装、培训、观摩、销售六大基地,并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园区为主,广灵剪纸开始立足市场,力求创新,剪纸作品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四大类50多个系列8000余种,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去年,该县剪纸收入创汇155万美元,剪纸产业增加值达4000万元,占到全县GDP的3.3%。
该县还积极依托世博会、中博会、农博会、文博会、非遗展览等各种大型展会,对剪纸艺术进行宣传推介,并且连连获奖。同时,作为山西十大文化品牌之一,广灵剪纸还与德、美、日、韩、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和国内多省市进行民间文化交流,与央视、山西卫视合作制作了多部剪纸节目,并创建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网站并注册了手机域名网。
“广灵的剪纸文化产业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采访结束的时候,该县县长郭占宝满含笑意地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整合现有资源,实施剪纸产业龙型工程,壮大龙头(企业),培育龙身(合作社),带动龙尾(农户),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剪纸产业增加值能占GDP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