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高平:文化强市步履铿锵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6/21 9:16:53

    编者按:
    高平是炎帝故里,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称,远古时期高平就有人类定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实现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
6月20日上午,高平市的羊头山上锣鼓喧天,中国(高平)第四届炎帝农耕文化节在炎帝祭祀广场拉开大幕。炎帝农耕文化节作为高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在本届炎帝农耕文化节召开之际,记者走进高平,去探寻文化强市的高平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的高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
    近几年来,高平市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文化强省”战略总体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上抓重点,在文化项目上抓落实,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见成效,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命名表彰,先后荣获“全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十佳”示范点、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山西省文化建设示范县、山西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有效推进
    亮点:4个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大范围重组,文工团联姻煤企做法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谈起文化体制改革的好处,在许多高平人心中,那只是个笼统的概念。但一说起鼓书《谷子好》和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很多人都赞不绝口。这两个深入人心的剧目,都由高平市文化团体创作的,这两个剧目的诞生,也正是借助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
    自2009年起,高平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改革大幕一拉开,高平市首先对原有的4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大范围重组:对试点单位——市文工团事业单位建制和法人资格进行了注销,改制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电影公司、市人民剧团、上党梆子剧团也先后实行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塑造了合格的市场主体,解决了文化团体发展的体制障碍。改革使高平市各演出团体的演出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各演出团体年平均演出场次达到300余场。

    “演出场次的增加,不但提高了演员们的艺术水平,还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原高平市文工团团长、现高平市科兴文艺演出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培东说。改制后,高平市文工团划归科兴能源集团,改为科兴文艺演出有限公司,从事业单位彻底改制成了企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化经营,反而使文工团迸发出了崭新的活力。这些年来,该市文化团体先后创作了音诗舞剧《巍巍炎帝》、《县域经济大文章》、情景剧《时代丰碑》、《人间情》等弘扬主旋律的艺术精品,还创作了高平鼓书《谷子好》、民间舞蹈《高平九莲灯》、《喜酒歌》等特色节目,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高平市这种把市文工团,整体划归该市最大的煤炭企业的成功做法,成为全省先进典型并上报到中宣部。
文化体制改革,为高平市文化产业注入活力。改革后,高平市共有戏曲、歌舞专业文艺团体3支,民营剧团4支,各类业余文艺团体200余支。文化产业和文化团体的蓬勃发展,成为长平大地上一道道耀眼的风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亮点: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室,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文化阵地全覆盖。
    每周六的下午,《周末戏迷汇》都会在高平市新落成的文化中心内如期举行,上党戏迷协会的票友们,只要有勇气登台亮相,都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该协会负责人蒋民富告诉记者:高平是上党梆子的故乡,上党梆子在当地拥泵者众多,但是也有一部分票友喜爱上党落子。为此,《周末戏迷汇》每月举行三期上党梆子大赛和一期上党落子大赛。为了鼓励票友,协会还与当地的电视台合作,电视台转播《周末戏迷汇》栏目,让票友们有机会在电视上露把脸。
    为了百姓文化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以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中的文化创建工程为抓手,积极加强全市城乡文化阵地建设。三年来,共投入6亿多元,在市区,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体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大厦、新闻大厦建设等也在规划筹备之中,即将开工建设。并在全省县级市中,第一家为电视台配置了6讯道标清数字电视转播车。在乡村,积极开展了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的“四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有文体活动中心、有图书室、有健身园、有舞台、有篮球场“五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形成了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室的文化阵地建设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文化阵地全覆盖。
    2012年,高平市将坚持重心下沉、眼睛向下,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着力构建乡乡有主打文化品牌、村村有文体表演队伍、乡村有文体管理指导员、城乡有阅报栏、户户有数字电视的 “五有” 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新格局。继续推进文化低保工程,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积极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数字电影下乡。启动城乡文化圈建设工程,在市区建设“100个群众文体活动点”,建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构建乡村“半小时文化活动圈”。
    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亮点:深入挖掘特有民间工艺,重点打造“三点一线”文化旅游精品,强势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
    在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高平市强势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日益完善,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高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
    目前,高平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入挖掘特有民间工艺,形成了黑陶、刺绣、电脑数码绘画、真丝挂毯、农家女千层底布鞋、面塑、剪纸、根雕等一大批文化产品,涌现出了像神农陶业、吉利尔丝绸、红萍刺绣、河西挂毯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同时,按照大集团、大项目、大基地的思路,规划并启动了潞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
    如今,一年一度的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已经成为高平的品牌节庆活动,对提升高平知名度和影响力、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契机,高平市将重点打造“三点一线”文化旅游精品,开发建设了以神农炎帝文化为内涵的羊头山炎帝旅游风景区、以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为主题的大粮山旅游风景区、以生态文化为影响的丹朱岭旅游风景区。本报记者 王媛 崔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