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超市的生鲜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来源: 作者:曹通 发布时间:2012/7/25 9:42:18

    作为消费者,记者一直有一个疑惑:在超市中出售的食品,尤其是主食、菜、肉等成品和半成品,只见销售不见生产。那么多的食品在哪里生产?生产的环境和过程洁净卫生吗?运输的过程可靠吗?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拨打了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话。比较意外的是,联系非常顺利,该超市物流事业部总经理原文兵爽快地说:“欢迎随时参观。我们在清徐,到了打电话即可。”
厂区“戒备森严”,减少交叉感染
    出了太原,一路驱车向南,半个小时左右,远远就看到了马路边美特好标志性的白底红道厂房。偌大的地方,除了呈半个“工”字形的厂房外,全是预留未来发展的绿油油的草坪。厂区外是庄稼地,空气格外新鲜。
    进了厂区大门,发现这里分为车流区、货流区和人行区,人货分离,拉人的车和拉货的车也分离。人员要想进入,必须绕行到厂房后面从唯一的塔楼二层通道进入工作区。因此,正对大门的货流区停的货车,司机们都是不进入工作区的,货物由专用工具放进车里专用笼车 (胶筐)进行搬运。
    上了二层塔楼,美特好农产品配送物流有限公司的生鲜物流总监王瑗,陪同记者进入工作区。进入工作区,需要人脸识别门才能进入。
    准备工作比较复杂。换鞋、穿工作衣、戴口罩是必须的,工作帽是从日本引进的,很大很结实。王瑗提醒我:“头发丝、耳朵一定要全部包住。”
    换好了衣服、裹好了头,往里面走,依次路过两个用餐区。原来,为了减少外来细菌和交叉感染,职工一旦进入工作区,下班了才能出去。工作区内职工用餐全部是由食堂做好送上来。用餐分为两个隔离开一段距离的区域:最里面的是生鲜加工区职工餐厅,外面的是常温工作区的职工餐厅,两个区域职工用餐不能混淆。工作区外如办公区的职工用餐需要自己从塔楼下去到食堂吃饭。
    工作区职工如厕有专用卫生间,非常干净,一点味儿都没有,厕所用品清洁用品全部由美国进口。卫生间门外有卫生间用拖鞋,职工进卫生间必须换专用拖鞋。
    要进入生产车间,还有好几道程序。
    第一个是要穿正式工作用的连体衣。这种衣服的衣裤和鞋子是连在一起的,头上的帽子像防化兵的帽子,帽檐一直压到眉毛上,后面还有长到肩膀的帘子,再带上口罩,除了眼睛别的都遮得严严实实。
    第二个是进入风淋通道,一个小门里面,四周不锈钢墙,关好门,一阵风吹来,而且人还要举着双手转着圈。王瑗介绍说这样会吹掉注意不到的落发、头皮屑等。
    第三个是酒精门禁。从风淋通道出来,是一间小房子。我们学着王瑗的样子,拿刷子仔细刷手和指甲缝,冲洗干净后把手伸到门边一个类似烘干机的机器下面,一股酒精呈雾状喷到手上,这时,最后一道通向车间的大门才打开。
    一整套程序下来,虽然外面大雨滂沱,温度不高,可是记者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气枪代替抹布,机器做面切肉
    美特好的生鲜加工中心很大,整体感觉像一个大大的迷宫,四通八达的过道,一间挨一间的车间,有的车间还不止一个门,没有人领着非迷路不可。

    根据职能的不同,车间种类很多。每一个车间都根据上下游链条安排在一起,尽量减少食品的运送时间和路程。记者还了解到,美特好生鲜食品的加工从进原料到产出成品,分为6个不同的温度带。其中肉食、面条急冷,为-35℃,冷冻温度为-25℃,冷冻库是-18°,保鲜温度带为0℃左右,工作温度带为6~12℃。
    记者先来到鸡副加工车间。全副武装的职工们在全不锈钢的操作台上,把不同部位的生肉加工成需要的形状,进行腌制。奥尔良烤鸡要在腌制桶里加上统一配好的调料翻滚入味,腌制24小时后,根据各门店的需求真空包装运送。在肉制品加工车间里,工人在机器上把肉根据需要加工成块、片、丝。正在加工的牛肉块是做卤肉饭用的,每加工完一定的量,都要放在专用保鲜袋中再放到专用有四个轮子的筐内(台车上),不接触地面。
    在香喷喷的熟食车间里,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炒菜。一色的不锈钢用具,看着就干净。整个车间的四壁墙面都是不锈钢贴面,半成品菜车间,女工们戴着手套在电子秤上把过油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一一过秤,蒜薹、胡萝卜、洋葱等配料也要过称。蔬菜精加工是采用德国等进口切丝切片设备,洗好、切好的土豆丝、黄瓜丝、青椒丝放在一个机器上,四袋一组,一压就抽成真空并且封好口,还要经过臭氧机消毒,缩短被氧化时间,色泽清亮。
    面条车间最有看头,王瑗说这里的机器是联合国,日本的、德国的、比利时的,只要是全世界最好的机器,这里都有。正在做番茄面条的工人,把面粉和洗净的番茄按比例放进投料桶,开动机器,红色的面一会儿就和好了,自动放到压面机上,从厚到薄,终端就是一根根的红面条。让王瑗最得意的,是从日本引进的一套乌冬面生产设备。因为山西人爱吃面,这套设备用机器做出了手工面的感觉。不但从面粉到面条是全自动生产,还有自动煮面条的设备。再也不用人站在大锅前热气腾腾煮面条了,机器设定好,面条煮出来,自动翻锅过水降温,然后急冻,工人只需要按下电钮,前后巡视就行了。
    就连调料,也有专门的调料中心,负责所有门店的熟食调料和外带半成品调料,并按配方、分量一一分包,美特好希望每个店的菜,都能做成统一的美特好独特的味道。记者参观时,工作人员正在给面皮称花椒水,十分认真。
    参观了几个车间后,记者发现一个现象,车间顶上都吊有若干枪似的家伙。一问,才知道,生鲜中心加工中心清理工作台,都是从天花板上拽下来一个高压气枪冲台面。根本不用我们家用的抹布。
    还有一些车间的工人已经干完活走了,车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工作台上的刀都摆成一条线,方向都一样。
    这绝对是制度养成的习惯,不是临时做的。
全程监测监控,进场的都是好货
    从生产加工的过程来看,美特好的生鲜食品是比较放心的。
    但是原料采购、成品储存、运输又如何呢?
    从生产加工区出来,记者来到了成品存放区。这里温度是0℃到6℃左右。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位置,已经配好的各种食品,熟食、生食、菜、水果等等都摆放有序。工作人员穿着大衣,我们冻得直打哆嗦。
    在一楼的蔬菜水果加工配送中心,工作人员穿着夹袄工作,把运送过来已经过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的蔬菜水果择选打包。而肉类也都是经过了水分、瘦肉精等项目的检测。
    王瑗告诉记者,生鲜加工中心采用世界先进的PC模式,由日本顶级的PC设计公司进行全方位设计,包括布局、动线、设备配置、卫生管理要求等,是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生鲜加工中心。这个加工中心已经顺利通过了QS和HACCP验证。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美特好还投巨资安装了一套国内先进的净化水装置,直接将水管管路通到香肠配料、鸡副滚揉加工、熟食炒制、熟食炖煮、面条面团类产品配料搅拌、熟制面条煮制等加工设备旁边,实现配料用水的洁净。
    生鲜加工中心的产品,全部由冷藏车辆进行配送,配送车辆利用GPS、摄像监控、温度监视器全程监控产品配送情况,确保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所以,只要在路上看到美特好的红色送货车,就会知道那是冷藏车。
    王瑗说,除了自产生鲜食品外,加工安全的食品是我们的首要职责,有世界一流的车间硬件保障,加上每个加工环节的严格控制,我们的每一批产品确保品质安全。同时,对于每批产品原料,都要和供应商索证索票,同时对原料供应商还要时不时“突击检查”企业的生产情况。加工好的产品有专门的留样观察库,以备追溯。所以,能够进入美特好的食品,供货商都是挑选出来的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企业,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