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煤炭资源整合,长治市煤炭产业实现了由高危行业向“本质安全型”的转变。图为沁新煤矿全景。
长治是一座以煤为主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
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全市有近300家煤矿。其中,瓦斯灾害矿井有78座,火区煤矿30座,重点水患矿井79座。另外,还有412座非煤矿山、65座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36家。
就是这样一个坐在火药桶上的城市,却连续九年未发生一起死亡6人以上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工作全国领先;
“矿领导带班”制度和“5173”工作法成为全国典型;
连续7年被评为山西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全省惟一;
连续3年被评为山西省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先进市,全省领先;
在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安全生产模范标兵市,全省惟一;
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全国率先,全国惟一;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对长治的安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长治是个煤炭比较多的城市,安全生产 抓得比较好,有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生产发展了,安全工作做得也不错,确实不容易。”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作出批示:长治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将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作为主题很好,既体现了安全发展的执政理念,也是全国的一个好的典型,要及时地总结和推广。
一项项成绩和荣誉的不断取得,是责任,更是动力。长治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安全之路。
路标之一:“关小上大,扶优限劣”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打造安全矿井
提及长治,煤炭资源自然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滚滚的“乌金”,曾令长治人骄傲不已。然而,在这光环背后,却是以青山绿水为代价,煤炭工业粗放发展在长期延续。
严峻的现实让长治人意识到: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长治市的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长治市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保障;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长治市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靠的基础。
山西三元煤业,是长治市煤矿兼并重组工作中的主体企业,通过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该公司共兼并煤矿18座,生产能力也由原来的年产500万吨,提高到2500万吨,成为长治市最大的地方煤炭集团。
三元煤业负责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孔祥惠拿起手中的手机说:“资源整合以后,我们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方案,对所有的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像我的手机,每当井下瓦斯超标,这手机就会发出警报。我们的安全应对措施马上就会启动!”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像这样的安全监控网络已经覆盖了他们所有的矿井。
在三元煤业,一名肩负着井下众多兄弟的生命安全的排水工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他曾是长治郊区西白兔乡南村一个村办煤矿的老矿工,他说,“现在明显感觉到了大公司和小煤矿的不同”。煤矿被兼并后,新“老板”三元煤业的领导,先让技术人员对井下设备逐个进行严格检查,然后投入资金,更新排查出来的隐患设备,完善安全设施。
在长治市,像三元煤业这样的主体煤炭企业共有19座。长治市把源头控制的重点放在解决多、小、散、乱问题上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素质。2003年到2011年,长治共关闭各类小煤矿471座,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581座减少到现在的110座,压减量达80%!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综采,产能由原来的8185万吨增加到10440万吨。全市铁矿、石膏矿、采石厂、尾矿库等非煤矿山企业由454家压减到200家左右,减少55.9%。化工生产企业由183家减少到140家,减少23.5%。
“经过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长治市地方煤炭工业企业规模基础较低,煤矿技术装备及采煤方法较差,煤矿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长治市煤炭产业实现了由高危行业向‘本质安全型’的转变,煤炭大市实现了向绿色能源强市的转变。”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如是说。
路标之二:“带班领导不下井,工人有权不下井”,“带班人员早出井,工人有权早出井”,矿领导带班下井带出安全管理好水平
“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如今,在长治各矿区,煤矿领导跟班下井成了“热词”。
走进黄土坡鑫能煤业,在煤矿副井口,今年35岁的矿工王永宏刚刚从井下上来。王永宏是沁源县郭道镇前兴稍村的农民,他在鑫能煤业已经干了三年了。记者问他,在井下干活感到危险吗?他说:“现在比前些年强多了,井下生产条件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有矿领导带班,自己心里也踏实多了。矿领导带班下井,最起码第一时间对一些调度的情况比较了解,特别是一些隐患问题,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处理。即使井下遇到困难,也能找到主心骨。”
王永宏提到的“矿领导带班”,是近年来长治市加强煤矿领导安全生产责任的一项创新工作。煤矿企业领导要轮流现场带班,井下保证每班必须至少有一名煤矿领导现场带班作业,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这项措施的实施,强化了现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清除了安全隐患、有效制止了违章违纪现象。
该矿安全副矿长曹世明向记者介绍,每天煤矿工人都分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班工人在下井之前,都要开班前 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每天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目的在于不断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安全素养。以安全技术科、督查科为现场管理核心,坚持井下各作业点24小时不间断盯岗监督,确实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同时矿领导、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坚持井下带班制度,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解决,整改效果也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验收。
“领导带班下矿井”是一件好事。要让这件好事办好、办实,就必须制定可行的操作细则和制度规范,用制度的约束、用惩处机制的震慑,确保让企业领导真正下矿井,确保让真正的企业领导下矿井。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查看人员定位系统。在公司监控室的电脑屏幕上,井下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行走路线等信息都一览无遗。同时,每一位下井带班领导在结束工作时,都要认真填写带班台账,内容包括带班领导、班次、入井时间、出井时间、经过路线、存在问题及处理情况。
同时,带班领导还需执行井下现场交接班制度,并按《领导带班下井交接班记录表》的相关项目,如实填写全相关内容,要如实地介绍当班各工作面(点)的安全状况、设备的运转情况,有无安全隐患,以及下一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和其它注意事项等。交代完毕后,经双方在交接班记录表上签字后,方可下班。带班领导升井后,下井时间、地点、发现问题及处理情况、意见都要进行详细登记,并有专人负责整理和存档备查。带班人员当班未与员工同进同出,一律按违章论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造成重伤以下事故的,从严从重对带班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造成重伤以上事故的,按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决定执行。
“矿领导带班”制度在长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矿领导与职工同甘共苦,不是陪死,重在共生。领导下井,体现的是对安全生产更加重视的姿态,目的是通过这种硬杠杆,以身体力行尊重每一位矿工的生命权,以手中可以调动的资源尽最大可能保证井下安全。
路标之三:“五包”、“七长” 履职到位,以人为本创新安全生产工作新机制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近年来,长治市“5173”工作法在各煤矿企业中广为实施,这套工作程序,使安全防范更有保障。
“安全生产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指标,重在现场,重在落实,重在每一个环节”。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逢会必讲安全生产。
为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近年来,长治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的工作程序,即“5173”工作法。“5”是实行市、县两级5人工作组包矿(企业)制度,即由政府工作人员、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5人小组,每组包5个企业,实行包企负责制;“1”是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安全指挥中心并独立运行;“7”是煤矿企业必须具备“七长”:矿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通风区(队)长、安全指挥中心主任;“3”是煤矿“七长”每天必须履行的安全生产常规的30项工作任务,这30项工作任务从通风、瓦斯、防尘、防灭火、防治水、顶板、爆破、提升、运输、电气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5173”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程序,确保不存在环节真空和漏洞。
三荆沟煤业有限公司安全指挥中心的聂建忠主任告诉记者,“5173”工作程序执行以来,他每日必做5件事:一是早8时以前参加安全碰头会,汇报当前矿井安全隐患存在及整改情况;二是下达当日安全隐患整改指令。对当日发现的瓦斯、火灾、水患等重大安全隐患,下达停产撤人指令;三是对各类安全隐患闭合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对当日“一通三防”和探放水作业做出具体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井下安检人员到位履职情况;五是下井跟班监督检查特殊环节、变化环节和重大安全隐患排除作业的落实情况。聂建忠主任说:“工作是紧张了,但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多流汗,工人就少流血,值!”
目前,长治市所有煤矿都建立了安全指挥中心,建成包括紧急避险、智能化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等在内的标准化六大系统,全部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使煤矿的规模化程度、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及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公示牌、监督卡、举报箱、安全指挥中心……正是这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工作创新,成就了高危行业的“长治久安”。
经过多年来的创建工作实践,长治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长治市煤炭产量1.1亿吨,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3,亿元GDP死亡率0.2。全民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极大提高,无论市区还是县乡,无论政府层面还是部门、企业、社区,无论是领导干部、监管人员还是企业负责人、广大从业人员,安全第一的意识普遍增强,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已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我们始终以认真落实的态度、严格细致的工作抓好安全生产和其它各项工作,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发展,造福人民群众。”长治市市长张保,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这是长治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的态度,更是对全市安全发展的鞭策。
安全生产没有止境。作为全国惟一一个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的试点市,长治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长治日报记者 郭思嘉 徐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