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明年将全面取消经济适用房的消息,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据人民网报道,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新建经济适用房易滋生腐败、资格审查难认定等问题。
全国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正如火如荼。此时河南省叫停,舆论哗然一片。与河南相邻的我省,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正酣。那么,我省是否也会步河南省的后尘,逐步取消经适房的建设和供应? 就此,记者走访我省相关部门后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省的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唱主角”,直到“十二五”末,保障房建设仍然会稳步推进。
经适房开工率,位列各类保障性住房首位
叫停经济适用房之争,似乎从未停息。一些支持者认为,经适房的分配乱象一直饱受诟病,原本是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困难群体住房之需的经适房,却常常“花落别家”。不仅没有让这一困难群体受益,反而加大了住房上的鸿沟,放大了差距。此次河南取消经适房正当其时。
也有一些人观点相左:仅仅因为经适房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变形和走样,便连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之需也不管不顾,将经适房也一并取消,是“因噎废食”之举。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经有超过百万的低收入家庭乔迁保障性住房。全省已形成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六大类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另据相关报道,“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3.11万套,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2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以我省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情况和未来规划来看,近期叫停经济适用房似乎不太可能。而省政府网站的一组数据更是印证了此观点。
截至6月25日,我省今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33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1.18%;基本建成2.22万套,竣工0.39万套;完成投资132.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3.02%。其中,经济适用房的开工率超过100%,开工套数达26812套,开工率位列各类保障性住房的首位。
从以上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我省经适房建设情况良好。
山西经适房禁止上市交易,管理更为严格
据中国网调查显示,在河南省宣布取消经济适用房之前,此举既有理论上的支持声音,又有实践中的“参考范例”。
事实上,早在2009年,经济学家茅于轼就曾抨击过,“经济适用房既无效益又没有公平,效率低、不能创造财富,一点好处都没有,要赶紧停下来”。而今年以来,江西和广东两省相继宣布停建经济适用房,将其保障对象纳入公租房供应范畴,建立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
但2009年,住建部也曾针对取消经适房制度的议论作出回应,称“经济适用住房,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适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如此形势下,我省对于经适房的建设和供应持何态度?
早在去年6月底,我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从2011年起,新购经济适用住房不得自行上市交易,对需出售的,由政府回购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面向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按程序予以安排。”同时还规定,“保障性住房不得出租、转借、闲置。已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再购买商品住房的,必须办理住房保障退出手续。”
而《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则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为有限产权,购房人可以在交纳土地收益(含土地出让金)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
有关专家称,与河南省某些城市经适房可以商业项目可交易这一政策完全不同,我省在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和退出机制,力求将有限的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体现公平与公正。
省城太原今年将新建经适房7130套
位于省城迎泽西大街南侧的西华苑三、四期保障房项目,是太原市首次面向社会建设的保障房,建设规模57.4万平方米,共6898套。其中,经济适用房有4503套,建设规模达42.92万平方米。
记者从太原市统计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根据太原市的保障需求和“十二五”的规划情况,全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3类住房实际需求量为10.45万套。
8月7日,太原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太原房地大厦召开,太原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组在会上强调多次:保障房建设管理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完成保障房项目的征收补偿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务必完成手续办理,强化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省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太原市房管局也传来消息:今年省政府下达太原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任务为41838套,太原市自定目标5万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7130套,目前已开工4414套。
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太原市力争在8月底开工率要达到100%;到11月底,2010年开工项目要基本建成,2011年开工的项目要主体封顶,2012年开工项目,要形成明显的实物工作量。“十二五”期间,太原市中等偏下收入、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将全部得到解决。本报记者 郝薇 实习生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