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山西:能源大省的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9/11 9:12:40

 

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一派生态花园的景象。

 

    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能源工业实现五大转变,即由粗放到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由单一到循环、由黑色到绿色的转变,努力构建集约、绿色、多元、低碳能源产业体系——

    走进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晋煤集团,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令人振奋:
    以做强做大煤炭产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安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原煤产量成功跨上5000万吨平台,3年内产量将过亿吨;寺河矿、成庄矿等一批具有千万吨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现代化矿井迅速成长。
    以循环发展为手段,着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蓝焰”牌无烟煤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总氨产量近4年连续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率先在全国开发利用煤层气,2011年抽采2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集团;将洗煤副产品作为燃料进行坑口发电,建成全国最大低浓度瓦斯发电集群;10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工程于2009年6月产出合格汽油,为含硫高、灰分高和灰熔点高的劣质无烟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途径;百 万吨油项目又于2011年10月22日奠基。
    晋煤集团的发展路径,正是山西努力构建的集约、绿色、多元、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的写照。
煤炭产业:迈入集约多元现代化新阶段
    在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入眼的是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和点缀其间的蓝白色机械设备,一派生态花园景象。
    在这里,从原煤到发电的废渣、从废水到发电的余热,基本实现“闭路循环、废物利用”。每一种上游企业的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十余个首尾相连的项目,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把煤炭“吃干榨净”,逐层减量利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建设了20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建设的14个循环经济园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成为全省的典范,实现了产业链完整闭合;潞安、阳煤、晋煤集团的一批煤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潞安煤油园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潞安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煤炭资源是我省最大的优势资源,煤炭工业是我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产业格局,这种格局已经难以为继。
    2009年起,一场力度空前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改革在山西拉开帷幕,经过持续的重组整合,我省煤炭产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全省矿井总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00万吨/年以上,淘汰落后产能2.6亿吨,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左右,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和11个年生 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70%以上,山西煤炭产业跨入现代化大矿时代。
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很快得以体现,省煤炭工业厅厅长吴永平告诉记者:“全省煤炭工业呈现出‘两降四升’的局面, 矿井数量减少了,安全事故下降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了。”据统计,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完成8.72亿吨,同比增长17.71%,煤炭行业销售收入达到8133亿元,同比增长49.74%,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和贡献进一步增强。今年1至7月,全省煤炭产量达到5.4亿吨,同比增长10.2%。
    生产集约化给我省带来的另一大好处是,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统计显示,从2009年以来,山西每年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大幅减少,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特别是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实现各类事故总起数、总死亡人数和较大以上事故起数等“八个双下降”,近1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特别重大事故“零发生”。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山西有了首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2012年7月28日,对于山西煤销集团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如约而至,山西煤销集团凭借销售收入1586亿元赫然入选,名列第447位。
    今年6月,《山西省煤矿办矿企业标准》、《山西省煤矿管理标准》、《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等6个标准出台。按照标准,所有矿井生产装备必须实现100%机械化,综采机械化程度要达到100%,综掘机械化程度不得低于80%。为煤炭行业制定如此高规格、高要求、全方位的标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吴永平介绍说,今年山西准备在煤矿建设上投资1000亿元,以高标准、高科技推进矿井建设,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
长久以来,简单的挖煤卖煤成为山西煤炭产业的主要业务,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煤炭产业常随经济走势“起伏不定”。面对这种情况,山西众多的煤炭企业做起了煤炭延伸发展、多元经营的文章。
    记者了解到,煤炭全行业通过并购、投资等途径,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制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产业。2011年,全省煤炭行业非煤收入为3466亿元,占行业销售比重42.6%。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焦煤集团非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06.8亿元、825.35亿元和70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75.72%、73.96%和56.5%。
煤层气:“煤矿杀手”变身能源新贵
    7月25日,国内首个天然气、煤层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在寿阳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气化山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该园区总投资30亿元,项目投产后,园区内每年燃气资源综合利用总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减少煤矿瓦斯排放5亿立方,外  用液化煤气13万吨。年综合产值则将超过20亿元,解决就业500余人,拉动投资100亿元,替代燃煤1000万吨,全面解决烟尘排放和酸性气体污染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消费市场迅速成长,供气缺口不断加大,由此,煤层气的补充作用被寄予厚望。煤层气储量占全国1/3的我省目前已将煤层气作为“气化山西”的重要气源,与该省过境天然气、焦炉煤气及煤制气构成其整体战略中的“四气合一”。
    据了解,煤层气和天然气同属气态能源,同是碳氢化合物,同是利用其热值,实现综合利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园区的建成有利于改善对传统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升级,并且有助于改善当地的投资和自然环境,尤其对稳定山西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国新能源发展集团董事长梁谢虎介绍说。
    地处沁水盆地腹地的晋城市,依托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从2005年就开始启动以煤层气为主的“气化晋城”工作。到2011年底市区气化率达到了90%以上,沁水、高平、阳城县城煤层气管网基本形成并供气,陵川县城也已经采用车载煤层气实现煤层气利用,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乡镇、农村16.6万户居民使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2008年起实施的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荣获“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记者了解到,目前晋城市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正常运营煤层气加气站8个,日加气能力达l2万立方米,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实现了“油改气”,全市煤层气车辆达到了13800辆,是全省运行规模最大,运行情况最好的地区。

    科学抽采、综合利用,是我省将瓦斯这个“第一杀手”转变为“能源新贵”的积极举措。2011年全省煤层气(矿瓦斯)抽采量达52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其中,地面煤层气抽采量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煤矿瓦斯抽采量3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4%。今年上半年,全省煤炭企业瓦斯抽采27.5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4.4%;瓦斯利用12.6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3.7%。
    我省煤层气主要应用于发电、民用、工业燃料、汽车燃料、CNG(压缩)和LNG(液化)等方面。2011年,全省民用用气量达11.58亿立方米,发电用气量达7.7亿立方米。今年以来,全省民用用气量、发电用气量增长势头不减,分别达到6.99亿立方米、4.55亿立方米。晋煤集团先后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100万立方米/日煤层气压缩站、90万立方米/日煤层气液化厂、亚洲最大的120兆瓦瓦斯发电厂和瓦斯发电集群、21个煤层气加气站点,产品销往全国7省、20多个市,形成了煤层气液化、压缩、管道输送、发电等完整的产业链。
    新能源:科技创新助推发展提速
    进入神池境内,白色的风车便映入眼帘。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笔直的塔架耸入云天,与起伏的群山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神池县变害为利,利用风能发展风电产业,建起全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目前已有7家大型企业入驻神池开发风电,全县共规划风电场30期,总投资150亿元,另外还有两家企业投资22亿元来开发光电项目。
神池县是山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自省发改委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32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68%。其中,水电装机243万千瓦,增加33%;风力发电装机15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4倍;燃气及余热余压发电装机126万千瓦,增加29%;生物质能发电装机11.5万千瓦,增加15%;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1.5万千瓦,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世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省的新能源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我西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我省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清洁能源战略的机遇,把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拉动区域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以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为目标,合力攻坚,强力推动,走上一条“追风逐电”的科学发展之路,从前的风大沙多变成了如今的绿色产业。
    同时借助国家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正努力延伸风电产业链,推进风电项目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同时发展光电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胡油产业、燕麦产业、月饼产业、羔羊产业、煤炭物流产业和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形成蓝天、白云、绿草、羔羊、风车等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区,实现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协调发展。
    旅游业主要以右玉县为代表。成排耸立的洁白风车,成为塞上绿洲一道靓丽的景观,“风车游”正成为右玉新的旅游线路,每年到右玉县旅游观赏风车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
    在生物质能方面,我省自行研发的太阳能仿生沼气罐和秸秆干发酵制取沼气工艺,取得了常规沼气技术产气量受季节和温度限制的突破,大大提升了农村沼气的利用效率。总投资为2.3亿元的山西禾能2×1.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将于国庆节前后投产,年发电量两亿千瓦时,可实现产值1.5亿元人民币,增加当地税收收入2000余万元;消耗农、林废弃物25万吨,增加当地群众收入5000余万元;并大力拉动当地的运输业,增加群众收入。
    在太阳能开发方面,我省已经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风光互补发电、照明系统及太阳能供暖制冷热水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进入了推广利用阶段。目前太原、晋中、阳泉等中部地区重工业产业带全力建设新能源设备制造的装备产业基地,主动承接国际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分工和技术转移,转化成富裕山西人民的重要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能源发展提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推。据省科技厅厅长贺天才介绍,目前我省在能源领域已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多晶硅铸锭炉、硅片清洗设备、电池片制绒设备等关键设备,取得多项国内专利,为我省光伏产业链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风力发电机组研究与制造方面,依托太重集团、永济新时速等龙头和骨干企业,把我省打造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
    转型升级: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院长王宏英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从我省省情出发,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要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能源工业实现五大转变,既由粗放到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由单一到循环、由黑色到绿色的转变。”
    为此,我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山西在全国能源生产、外输中的地位,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电力装机容量达到0.8~1亿千瓦,煤层气开发总量达到200亿立方米,新能源开发总量占到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0%,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在推动新兴能源发展上,要大力开发煤层气资源和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将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相结合,积极推行“先抽气后采煤、以抽定采”的开发方针。到2015年,煤层气抽采量达到2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抽采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井下抽采量达到57亿立方米。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围绕“燃(气)、(发)电、化(气转化)”三条发展主线,全面建设煤层气产业下游利用市场。
    适度发展煤基替代燃料。基于山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劣质煤、“三高煤”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煤制油产业;积极发展煤制天然气;利用我省焦炉煤气含量高的特点,充分回收焦炉煤气,建设焦炉煤气制甲醇和二甲醚项目,发展劣质煤制二甲醚,推进煤基液体燃料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焦炉煤气制甲醇达到450万吨;煤制甲醇达到150万吨;煤制合成油达到300万吨;煤制天然气规模达到40亿立方米。
    同时,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煤电一体化组织结构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推动的同时,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使煤炭、电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和企业相互兼并等形式,实现战略合作,并逐步形成煤矿、洗煤厂、电厂为同一投资主体控股的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