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参展商在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洽谈业务。 本报实习记者 冯杰 摄
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的招商引资工作亮点颇多。不过作为参展企业,他们有哪些投资计划?什么样的项目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9月17日,能博会开展第二日,记者再次走进各大展区,了解了企业的投资、引资愿望,探寻他们更为真切的想法和需求。
本土企业:资金诉求占主导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和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算是本届能博会本地企业中最“年轻”的,前者成立还不到五年,后者成立仅三年。此次参展,他们的诉求在哪里?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是我省“大水网”建设的开发者和经营者,该集团目前在我省水利建设上的投资总额超过了30亿元,这笔资金基本靠政府和社会融资。公司投融资部的负责人郭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投资的项目都是涉及水利建设的,项目大,需要的资金额大,目前基本靠银行贷款解决,下一步还将发行企业债券。对于他们来说,能博会上如果能找到一家投资商,那是最高兴的事情。毕竟伴随着各地大水网的建设,未来项目的投资额只会越来越大。
无独有偶,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的诉求点也在资金上,这也是展馆里多数本地企业的一种期待。
该公司战略规划部的杨先生说,他们现在的目标,主要放在围绕铁路建设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上。实际上,物流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横纵齐头并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发展自己的仓储、运输业务,还要吸纳铁路装车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个过程当中,资金链非常重要。作为“年轻”的企业,他们的融资经验还比较少,能博会让他们在学习借鉴同行的经验时,更为他们寻找新的投融资方式打开思路。
外地企业:期盼政策更给力
本土企业盼资金。对于一些架构成熟的央企、国企和外企,他们最盼什么?答案是政策。
开展首日,中国华能太原低碳工业园区的项目经理赵先生告诉记者,华能在太原建立低碳产业园,得益于政府对于低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否则,华能也不会寻找到对他们来说是低成本、高利润空间的 精品项目。项目所带来的生态意义,以及为华能带来的优质口碑,更是无从体现。
当日,记者在中国国电展区采访,同样看到了他们对政策的渴求。据了解,未来国电在山西将利用他们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在发电企业生产方面做出新的贡献。而多个项目,如晋东南煤电外送项目、晋北煤电循环经济产业群的建设,无论是注资、选址,还是周边产业的辅助开发建设,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正如参展的德国MATO集团一位销售负责人所说,山西的投资项目很多,市场潜力很大,但要想打开这个市场,还需要一些“软件”上的支持。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模式,此时,特别需要政策的扶持。
记者视点:千里马期待更多“伯乐”出现
两天的采访,让记者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投资洽谈都是为带动经济的发展。不过,同样一笔资金,站在政府的角度看,社会效益的功用显然要大于经济利益,但对于企业来说,显然不会做无利的买卖。这就需要双方多加了解沟通。
采访中,一家大型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很看重在山西的每一项投资,因为这是他们利润的来源点。对于一些新项目,他们渴望涉足,但也要核算成本。很多人认为他们“看不上”山西,实际上,他们最怕的是山西“看不上”他们。
两天的采访,也让记者看到,能博会巨大的展会平台效应。在展会上,相当一部分参展企业都得到了投资商的垂青。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客商资料登记册已经写满了很多页,多数参展企业也都是如此。而众多参展的企业和项目,就像一匹匹千里马,期待着“伯乐”的出现。本报记者 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