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山西:五年治超不寻常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0/10 9:30:31

 

2008年7月1日,两个政府令颁布实施,明确运管部门源头监管职责。五年过去了,山西治超工作在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后,已经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台阶。图为运管人员认真履行源头治超监管职责。齐泽萍 摄

 

    在具有“样本意义”的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的治超工作在经过五年后摸索、实践后,已经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台阶。


    五年治超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印证着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凝结智慧结晶的整个过程……


    超载率从13%下降到0.2%


    日前,全省治超工作表彰会在太原隆重举行。说隆重,是因为国家交通部部长杨传堂来了,省长王君来了,副省长牛仁亮等领导都来了。会上,治超工作先进市、先进县、先进个人等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这场大会不仅是一次表彰先进的会议,更是国家对山西五年治超工作的肯定。


    自2007年12月19日,我省开展“无缝隙、拉网式”新一轮治超总行动以来,以路面执法、源头治理、责任倒查为重点,制定出台政策法规,严重超载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大幅超载现象基本消除,交通运输安全显著提高,公路运输环境明显改善,货运价格合理回升,公路“三乱”得到有效治理。我省的新一轮治超行动,也被誉为“破解世界性超载难题的‘中国解法’”。


    五年来,我省公路超载率从新一轮治超开展前的13%下降到了目前的0.2%以下,大大低于全国6%的目标。55吨以上超载车辆基本杜绝,高速公路完全杜绝了超载,国省干线公路长途、短途运输车辆超载得到有效控制。


    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治超五年后的道路交通安全与2007年相比,事故起数平均每年减少1950起,死亡人数平均每年减少492人,受伤人数平均每年减少2514人。


    道路运输效率大幅提高。高速公路货车平均行车速度从治超前的30公里/小时,提高到60公里/小时以上。客车正点率达到90%以上,长时间大面积堵车现象基本消除。全省干线公路货车通行量由治超前的2.2万辆提高到4.6万辆,合法装载延长了车辆使用寿命,降低了燃油消耗和车辆维修费用。


    运输价格的市场调节作用显现,"不超不赚钱"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经过治理,煤炭等九大类货物平均运输价格由2007年的0.93元提高到1.24元,增长了33%。加上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10%,整体运价增长40%多。
公路设施得到有效保护。新一轮治超以来,我省827座危桥全部得到治理,全省没有因超载新增一座危桥。因超载形成的公路坏损基本绝迹,累计减少公路经济损失150亿元。

 

    全国治超学山西

 

    有人说,五年前全国治超看山西,五年后全国治超已经开始学习山西了。


    五年来,我省一直在苦苦求索治超的“真经”。期间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交通部部长杨传堂的肯定。在我省治超工作表彰会上,杨传堂用“六个率先”对我省治超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一是率先建立了政府主抓的治超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和管理无缝隙、责任网格化的监管模式。二是率先落实了货运源头监管。

    三是率先全面实行了高速公路路口称重阻截管理。四是率先执行了治超责任制倒查制度。五是率先应用了货物源头的运输的IC卡,不停车的快速检测系统,实现了科技治超。六是率先成立了市县两级治超常设机构,建立健全了治超长效机制。


    9月末的一天上午,在清徐油房堡超限检测站,一辆辆大车经过专门的地磅,检测结果马上就可以在检测点的一个大型电子屏上显示出来,货车的车牌号、轴数、载重量以及有无超载等信息一目了然。检测站负责人表示,根据省里制定的治超认定标准,过磅后如不超载,他们就直接放行,如果超载,开到卸货场点,将超出的部分卸掉,再开回磅房复秤。截至目前,今年在这里已经检测了5万多辆大货车,查住100多辆超载车,检测效率也由以前的1.5分钟缩短至现在的5秒。


    这只是我省治理超载车辆的一个手段,更多的地方,则是把超载控制在源头。


    在小店恒台混凝土有限公司,一辆辆水泥罐车排着队驶过检测磅房,每辆车、每个司机都要接受检测,出示IC卡道路运输证。司磅员司艳玲说,这里每天要检测100多辆水泥罐车,检测结果即时传回小店区及太原市运管局的监控平台,如果超载,必须回去卸货。太原市运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太原市所有在册的货运源头单位都在监控范围之内,我们的监控平台可以观察到各个企业的车辆监测情况,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从2007年我省新一轮拉网式无缝隙治超总行动开始,就被誉为一场牵涉各方利益、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战役。而是否能够打赢,关键是要看政府的决心。“决心”不是挂在嘴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


    在治超中,我省将县、市政府“一把手”作为直接责任人,变“部门治超”为“政府治超”,并实行倒查机制。因为治超不力,山阴县县长被追责免职,成为全国“因治超不力而丢官”的第一人。之后我省治超力度不断强化,累计全省有860名干部因治超不力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有1个市、5个县因超载出现严重反弹而被实行了交通项目限批。


    谈及治超的成功经验,其实还有很多。省治超领导组组长特别助理李顺通的话,给出了最后的答案:"政府主抓是核心,依法治理是基础,源头监管是关键,科技推动是重要手段,经济调节是有效措施,责任倒查是杀手锏,奖罚并重是有力保障,舆论促进是重要武器。"

 

    治超又临一个新起点

 

    五年间,我省从超限超载频发省份,到治超先进省份,治超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在全国形成了治超工作的“山西经验”。


    成绩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未来的起点。


    我省治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许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仍待解决:短途超限超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治超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


    全省治超表彰会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治超工作将按照"思想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口子不开"的要求,紧紧抓住路面治理和源头治理不放松,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规范站点建设、强化科技手段、完善法规体系、严打短途超载、推广厢式运输,巩固和扩大治超成果,健全治超长效治理机制,不断推进治超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副省长牛仁亮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治超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继续进一步强化监管、提升水平,完善治超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我省治超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省长王君指出:今后,我省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治超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提高治超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落实治超工作主体责任,细化责任,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要健全制度,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靠制度管好人、管好车。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治超水平,抓好科技治超这个关键,推进治超进入新阶段。

本报记者 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