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晋中10月23日讯 (记者 郝光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领省观摩检查组,对晋中市重点工作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观摩检查。省政协主席薛延忠,省委副书记金道铭,省领导高建民、陈川平、杜善学、牛仁亮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参加。
汾河两岸,转型跨越时不我待;晋商故里,率先发展成就喜人。从北向南一路走来,晋中大地上涌现出的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深深地吸引着每一名观摩检查组成员的眼球。观摩检查组实地考察了晋中市产业转型、循环经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情况。观摩检查的山西高校新校区是我省教育史上最大的工程,经过一年多建设,已开工单体工程285个,完成主体183个,明年春季将迎来第一批新生,全部完工后入住师生14.6万名,对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印象平遥》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是我省文化旅游标杆项目,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手打造,2013年春节正式演出,将成为展示山西深厚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省的亮丽名片。平遥煤化新型光学材料产业链是传统产业转型项目,引进世界领先技术,生产液晶电视用新型光学材料。东方希望集团投资建设的铝系综合循环经济园,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煤、电、铝、化、建材一体化产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8000个。建设的超轻型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项目由介休青云集团与德国海里派克(HPC)公司合作,总投资160亿元,将批量生产轻型商务飞机。晋中旅游直升机场可辐射对接500公里范围内主要城市和景区。榆次田森中央厨房加工配送项目、双合成娘家中心厨房项目以全新理念和机械化、自动化、洁净化流水线生产放心食品,通过各级配送中心和物流网络,将有效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观摩检查组还考察了晋商公园、介休市职业中学等项目。
晚上,观摩检查组召开汇报点评会,王君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晋中市的汇报,有关省领导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点评,袁纯清、王君作了重要讲话。
观摩检查组认为,晋中市转型发展着力奋进,跨越发展势头趋旺。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对转型跨越发展很用心、很尽心、很专心,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新变化、新特点和新亮点。二是产业发展敢于抓高端、站前沿,有的项目具有示范性全局性意义,如《印象平遥》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性,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提升旅游文化景点提供了新范式,将大大提升平遥作为旅游城市的品位;高校新校区建设成绩实属不易,晋中市围绕基础设施、环境改造等做了大量工作;旅游直升机场建设将对晋中乃至全省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三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效果好,推进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四是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五是对社会管理和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有担子、个个有压力、人人尽责任的工作网络。六是改善民生效果明显,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力度大。
观摩检查组指出,晋中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正在蓄势,发展还需加力,既要提高发展质量,更要扩大发展总量。一要依托太原市,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使太原晋中同城化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一种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利用好省会城市的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带动效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做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城畅其市;以战略眼光、宽阔胸怀主动对接、积极融入,促进两市统筹一体化发展。
二要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开放引进步伐。深入发掘、充分发挥晋中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的力度,为转型跨越提供强大支撑。三要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制定专项规划,支持农大产学研企一体化发展,加快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四要依托高校新区,加快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步伐,努力建设科技研发基地、科技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基地。五要依托平遥、乔家大院等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步伐。狠抓旅游景点品牌塑造、提档升级,在开发美住、美食、美戏上下功夫,完善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体现文化景点古风古韵,实现从宜游到宜住的转变,促进旅游业进一步上档次、高水平、大发展。
观摩检查组指出,晋中市要加大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特别是项目落地和推进力度,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实施“513”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发展“三农”工作的好形势;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要加大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力度,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严格落实已经出台的制度规定,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贡献力量;要注重统筹各类企业发展,既要加快新企业发展,又要抓好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既要抓好大企业发展,又要抓好中小企业发展,既要重视第二产业,又要重视第一、三产业,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