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就业:民生之本的满意答卷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1 9:57:41

 

    如果你是大学生求职者,那么你可以参加“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如果你是进城务工人员,年初的“春风行动”,会让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如沐春风;如果你属于“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那么“就业援助月活动”会为你提供帮助;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地找工作,那么轻点鼠标登录“山西就业网”、“山西人才网”,上面不仅有海量招聘信息,还有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
    民以业为本,业固方可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实施充分就业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了城乡就业的持续增长和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省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188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找准就业工作的切入点
     促进就业,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增加岗位,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增长,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为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2011、2012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连创新高,2012年更是超过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为近年来我省最好水平。特别是2008年底至2009年初,面对突如其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为稳定就业局势,紧紧盯住我省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服务制度,引导、组织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参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我省还采取社会保险“五缓四降三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措施,帮助企业减负降压、稳定岗位,提升、储备劳动者技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经过半年多努力,我省迅速扭转了岗位流失、就业减少、失业率上升等不利局面,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3.86%),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另外,我省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出台了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年以来,进一步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了加强就业和创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扶持创办微型企业等4个重要文件,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新增了创业项目、创业园区场地建设补助、创业孵化基地房租和管理服务、创业师资培训等财政补贴项目。2008至2011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从业人数由137.4万人增加到183.6万人,平均每年递增5.7%;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26.8%增加到30.1%,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逐步显现。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定位中找准就业工作的立足点
    促进就业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为目标,立足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促进劳动者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我省不断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服务制度,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乡村、覆盖到城乡全体劳动者。仅2011年,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各类招聘会3012场,提供岗位信息114.8万个,登记求职10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2.6万人次;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2008年以来,全省依托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291万人,发放职业培训补贴5.7亿元,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经过多年来不断延续、调整、扩展和充实,我省已初步形成促进就业政策体系。2008年以来,全省支出就业专项资金60.9亿元,惠及城乡各类劳动者359万人次。在城乡新增就业188万人中,享受相关就业扶持的人数占44.5%。全省减免税费1.27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3亿元,直接帮扶创业4.2万人。
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找准就业工作的着力点
    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是当前就业工作面对的三个重点群体。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对于稳定全省就业形势乃至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占当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我省连续出台7个政策性文件,采取村官招聘、“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就业见习、科研项目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到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公务员考录与事业单位招聘、应征入伍等10项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至2011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走高,分别达83%、85%和89%。其中,通过“七项政策”、“十条措施”,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8.2万人,直接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16.9个百分点。
    现如今,临猗的蛋糕师、万荣的防水技工、五台的瓦刀大军、浑源的服务员、吕梁的的哥、汾阳的搬运工已遍及大江南北。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要求,我省进一步加快城乡就业统筹,完善城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强就业稳定性。2008年以来,全省农村劳动力跨县(市)转移就业97.7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63.1%。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我省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受理认定、台账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形成了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一人、认定一人、帮扶一人”就业援助长效机制。2008年以来,我省通过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计划,采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帮扶措施,共帮助20.8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累计发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39.8亿元。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9.9万人,发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31亿元。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