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十年的光阴作为一个单元,那么,2002年的保险业值得我们永载史册。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股改潮”席卷中国的保险业,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公司在次年相继上市。国有保险公司的股改和上市,不仅增强了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使经营观念和管理逐步走向成熟。
弹指一挥间,山西保险市场也伴随着这场股改浪潮,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兼程。
十年间,山西保险业的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法人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十年间,山西保险从业人员呈几何式增长,大大缓解了我省的就业难题。
十年间,山西保险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保险业务规模保持了加速度发展。
十年间,山西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明显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成为经济领域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
细数今天山西保险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回眸十年前,中国保险业正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保险业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大发展与变革时期。
发展规模扩大 保费成倍增长
十年间,山西保险业无论从保险公司的数量、保险险种、保费收入规模或是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功能的提高,以及参与社保体系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山西保险业都取得了里程碑的发展。
回眸2002年的山西保险市场,全省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8家,其中财产险公司4家,寿险公司4家;十年间,山西保险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法人机构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2年6月,全省共有保险法人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42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3家,寿险公司16家,养老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1家。
从2002年到2012年,省级分公司数量扩张到2002年初的8.4倍;地市及以下分支机构一度增长至2023家,是2002年初的12.72倍。此外,保险中介市场也欣欣向荣,截至目前,保险代理法人机构达67家,保险代理分支机构19家,保险公估法人机构4家,保险公估分支机构2家,保险经纪分支机构9家。
如果说保险公司数量成倍的增加是山西保险业发展迅速的一个缩影,那么十年来,保费收入呈几何式的增长更加将山西保险业的加速度发挥到淋漓尽致。
据山西保监局相关资料统计,2002年,山西保险业全省共实现保费收入69.24亿元,同比增长85.08%,保险密度为211.69元/人,保险深度为3.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为23.63%,人身险保险收入增长118.95%;山西省保险机构共支付赔款和给付11.66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财产险支付赔款8.67亿元,综合赔付率为52.76%。
十年间,山西保险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6%,明显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成为经济领域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保险深度由2001年的1.84%增至2011年的3.29%,保险密度由2001年的114.35元/人增至2011年的1021.3元/人。截至2011年12月,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64.67亿元,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到885.47亿元,保险从业人员11.03万人,保险行业实力明显增强。
强化监管手段 构建健康发展环境
2011年,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保监局也在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了保险保障机制,出台了加快保险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明显优化。事实上,十年前的山西保险局就着力在全行业构建一个健康规范的发展环境。
回忆十年前的山西保险市场,还曾现引起全国业界关注的“山西现象”。那几年,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升,引发了煤炭运输市场的火爆,运煤车大量增加。当时《道交法》的实施,也使保险公司的车辆投保率大幅提升。因此,即使当时的车险赔付率高,全国车险行业普遍亏损,但山西整个车险业务却取得了7.3%的承保利润。而2003年开始,车险费率市场化,保险公司可根据某一险种实际情况自行调节,导致山西车险尤其是营运车的费率大幅提高。
2003年上半年,山西保监局果断出手,支持山西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太原各家产险公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互相交叉检查。这次的检查对规范山西的车险市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起十年前的那场“规模宏大”的检查感慨万千,认定是那次检查救活了太原市的车险市场。随后,山西保监局又严令各家公司提高财务和业务系统对接程度,以遏止截留保费、应收保费不入账等违规操作问题。这场检查在当年的9月效果立现,很多公司实现了业务的无缝连接,下半年就开始盈利。
事实上,山西保监局的这次大检查并非偶然。在过去十年间,山西保险监管部门立足山西省情和行业实际,主动把握监管规律,创新监管方式,在科学依法有效监管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十年的光阴也促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更加扎实。
产品与服务升级 惠及民生天地广
十年来,山西保险行业不断探索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途径,在服务中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在创新发展中提升了服务能力,使保险保障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大幅提高。
据山西保监局统计,2011年,山西保险行业承保的保险金额和责任限额为2.88万亿元,保险业年度赔款给付金额达到103.53亿元,是2001年的近十倍。在灾难事故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保险业全力以赴,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了受灾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与灾后重建。
到2002年底,全省报备的保险产品达千余种。从险种结构看,当时的财产险仍以机动车辆险为主,保证保险发展迅速。寿险市场传统险份额下降,万能与投连险增幅呈下降趋势,分红产品发展迅速,已成为寿险的主要增长点。
而2012年的山西保险业不仅保险产品大幅增长,并且在多个行业创新产品。在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开展契合采矿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在交通管理领域,实现交强险、承运人责任保险全覆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搭建交强险与车船税联网平台; 在旅游领域,结合山西旅游强省发展战略,建立覆盖全省的旅行社责任险机制;在教育领域,协调教育机构利用保险机制防范和妥善化解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保障学生权益,校园方责任险在中小学校的覆盖率达76.91%,在高等院校的覆盖率达96%,省直高校实现100%全覆盖。
此外,在医疗领域,医疗责任保险在三甲以上医院实现全覆盖;在环保领域,环境污染责任险目前已覆盖采选、化工等高污染风险企业超过200家,提供风险保障10.2亿元。目前,全省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和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的责任保险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年度风险保障额达3565.02亿元,年度赔款金额为1.14亿元。
社会稳定器 经济助推器
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到交强险制度的施行,从小额人身保险的破茧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参建,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日益拓宽,参与程度日渐加深,“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渐成气候。
十年来,保险业加强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的衔接与互补,积极承办企业年金业务,发展个人养老保险,与社保部门合作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的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将参保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在社保基础上提高了3到5倍。
服务保障“三农”领域也取得不断突破。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小额人身保险也持续推进,使得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手续简便、方式灵活的保险产品惠及更多的农村人口和低收入群体。2011年末,参保人数达170.05万人,覆盖统保村1269个,提供风险保障196.87亿元,年度赔款给付额达到3334万元,同比增长9.6%。
山西保险还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有效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促进信贷对农业的支持。2011年,共为40.6万名农民230.9亿元小额信贷提供保障,为2000余家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经营风险解决方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保险业在保障经济转型发展实现跨越领域,积极配合我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企财险、工程险等大型商业保险。2011年,保险业累计为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提供风险保障5207.1亿元,同比增长9.5%,为高速公路、大水网、保障房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供风险保障936.2亿元,同比增长34.3%。同时,保险业着力服务会展业等新型经济,为中博会提供风险保障100亿元。山西保险业已融入并服务于山西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
十年,转瞬即逝。山西保险业仍旧站在一个新起点,目标更清晰、脚步更强劲。 本报记者 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