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太原市民。 本报记者 王昕 摄
银行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十年来,山西的银行业,可以说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城市到乡村网点遍布,农民在村里都可以用银行卡刷卡消费、转账;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大型项目到小微企业都有不同、甚至是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银行的综合实力增强,对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
布局优化 提升服务
十年来,山西银行业的发展,成就是辉煌的,道路是曲折的。
回想十年前,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大势和自身经营状况下,有的银行采取了缩点收线的战略,有的银行把业务重点做了转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省银行出现了城市扎堆,县乡镇短缺的情况,甚至有个别县没有一个金融网点。不但群众埋怨,也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时,我省的银行只有中、农、工、建、交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规模较小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而目前,除各大国有银行外,还有中信、光大、华夏、招商、浦发、兴业、民生等7家股份制银行及晋商、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晋中6家城市商业银行;省市县三级邮储银行先后挂牌;2009年汇丰银行成功入驻,实现外资银行零突破。潞安集团财务公司迁址省内,焦煤、阳煤、晋煤、同煤、太钢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相继挂牌开业。
各家银行先后设立32家市县分支行,全省组建29家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县域金融服务更加丰富。通过设立农信社分社、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简易金融服务网点、自助银行等,2010年5月,我省实现了乡镇金融机构的全覆盖。同时,农行在全省行政村布放“村村通”支付终端5万余部、转账电话320部,推进金融服务向村户拓展。
目前,全省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达6400余个,形成了面向市、县、乡、村四级广覆盖的门类齐全、治理完善、实力雄厚的银行业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体系。
针对消费者反映比较强烈的银行业服务问题,全省银行持续推动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升银行业形象。山西银行业协会出台了《山西省银行业存款业务自律公约》,组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窗口服务情况进行督查,全面部署不规范经营问题治理工作。认真开展现场检查和明查暗访,检查各类机构369个,发现以贷转存、以贷收费、借贷搭售、转嫁成本、乱浮利率、价质不符等六大类172个问题,涉及金额4.2亿元。组织第三方机构对17家银行业机构服务状况进行了暗访调查,制定出台《山西银行业服务规范标准》,并就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做出公开承诺。
在规范银行业经营行为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全省银行业的服务形象。
实力增强 关注民生
十年来,山西银行业经营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6月和2010年5月,山西银行业资产规模先后突破1万亿元和2万亿元。2012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7844亿元,是2001年的8.3倍,排全国第16位,年均增长22.3%;负债总额达27264亿元,排全国第15位,是2001年的7.9倍,年均增长21.8%,十年时间资产负债基本都翻了三番。
与此同时,存贷款业务快速发展。201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各项存款23458亿元,排全国第13位,是2001年的7.4倍,净增20301亿元,年均增加1933亿元,增长21%;各项贷款12624亿元,排全国第19位,是2001年的5.1倍,名义净增10133亿元,年均增加965亿元,增长16.7%,
全省银行业运行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连续9年保持余额和比例“双下降”。2003年,全省银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以来,盈利水平持续快速提升,2011年实现利润233亿元,比2001年净增256亿元。2003年-2011年,年均盈利106亿元,增长39.4%。2012年上半年盈利144亿元,同比增长23.6%。
加强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和谐发展是我省银行业的主要目标。各家银行积极支持保障房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保障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和文体卫生、教育、公共管理、居民服务、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支持。2012年6月末,全省保障、公租、廉租、棚户房贷款130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贷款324亿元,教育贷款153亿元,居民服务、文体娱乐、卫生社会、公共管理等贷款合计155亿元,居民消费贷款44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民生改善和消费升级。
加强文化旅游信贷服务,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各银行积极配合省政府调产政策,全力推动银行业支持山西服务业发展,2008年举办了“中部崛起·旅游业先行”首届高层论坛暨旅游业振兴银企洽谈会,签约资金205亿元;印发《关于保增长促调整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发行“农旅卡”推动农村旅游发展。目前,全省文化旅游业贷款达500多亿元,服务业贷款1000多亿元。
信贷力促转型跨越
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是银行业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山西银监局出台山西银行业保增长“十条措施”、低碳金融指导意见、山西银行业支持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指导意见,制定了山西银行业“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参与制定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融资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等,引导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出台推动银团贷款八条意见,印发银团贷款合作公约,加大对国家投资重点项目和全省6大领域重点工程的信贷投放,有力地支持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和焦炭、冶金、电力传统产业调整振兴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向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和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信贷倾斜。
各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信贷服务,压缩退出"五小"、"两高"、产能过剩和落后淘汰领域的贷款,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2012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6000多亿元,支持煤炭资源整合200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2000亿元,循环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及生态环保领域累计贷款支持1500亿元。
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协调发展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省银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三农、基层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和创业就业。众多金融机构面向小企业成立专营机构或事业部,完善"六项机制"和服务网络,开发出百余种产品。山西银监局认真梳理国家政策,出台《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先后在全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洽谈50余次,达成合作意向超过5000亿元,形成了"政府支持、银监推动、银行主导、企业配合、社会关注"齐抓共促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新局面。201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07.43亿元,比年初增加317.29亿元,增长17.72%,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5.76个百分点。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快速发展。鼓励银行业机构向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倾斜,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采取信合便利店、村周银行、背包银行、电话服务及定人、定时、定点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涉农银行业机构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春耕备耕、抗旱救灾、返乡创业等予以重点扶持,助推新农村建设;设立专门部门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设施、集体林权等贷款抵押方式等。举办山西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重点扶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支持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513工程"和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服务。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深入开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竞赛活动"。201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122.81亿元,较年初增加277.51亿元,同比增长23.84%。
回顾过去十年,山西银行业的发展,成绩显著,为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西银行业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是全体山西金融人必须面对的事实。只有着力改善服务,支持经济实体,完善治理强化内控,深化改革优提升效能,才能保持山西银行业安全稳定持续向好,才能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