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两只“金凤凰” 缘何飞永和?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1/30 10:03:55

 

永和芝河久兴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杨虎明摄

    永和作为全省立地条件最差、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山区小县,要想吸引外来客商在这里投资农业项目有很大难度。但是,去年以来,“芝河久兴源”和“山西美特好”两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却相继落地——
    虽然时下已进入寒冬,但由榆次商人王伶伶去年投资的永和芝河久兴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继建成红枣等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后,又在加紧推进小杂粮加工车间等工程项目建设。
    此外,由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在永和建设的农产品存储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也于今年9月开工。明年投产后,永和的农产品将借助美特好强大的销售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永和作为全省立地条件最差、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山区小县,要想吸引外来客商在这里投资农业项目有很大难度。但从去年以来,“芝河久兴源”和“山西美特好”这两只“金凤凰”缘何能翩然飞来并先后落地?
    从永和的红枣说起
    永和,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全县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072平方公里,占到总面积的88.4%。
    虽然立地条件恶劣,但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县域内特别是沿黄河68公里的绵延河湾,光照充足,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为红枣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考证,永和红枣栽植历史达3000年之久,所产红枣无虫、无害、无污染,以“核小、肉厚、味甘”闻名遐迩。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永和大力发展红枣产业。2007年,永和红枣获国家环保有机食品中心认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为进一步扩大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栽植规模,使其成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永和县2009年编制完成了 《经济林三年发展规划》,在县城西部发展红枣产业,在县城东部发展核桃产业,并按照“红枣抓管护提升品质、核桃抓栽植扩张规模”的操作思路,用3年时间,新增经济林10万亩。
    作为“国定”贫困县,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实现新增经济林10万亩的目标?就这一问题,永和县委书记郭行杰回答说,我们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乡镇组织、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的经济林发展新模式,变“要我栽”为“我要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县上成立了经济林管护中心,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大力开展“经济林管理年”活动,有效提升了经济林发展水平。
    由于措施得力,永和的经济林每年以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2010年,永和获 “全省经济林发展十强县”称号。在完成经济林新增目标后,尝到甜头的永和农民继续扩大经济林栽植规模。目前,全县红枣林发展到25万亩750余万株,年产量达3000万斤;核桃林发展到13万亩260余万株,年产量达400万斤。经济林产值达到6500万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45%,经济林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
    让投资商来永和加工销售农产品
    随着经济林栽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红枣等特色农产品的产量迅速上升。但是,要想在丰产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增收,还必须以工业化的思路和手段,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必须以现代营销方式,树品牌,打市场。只有这样,永和的红枣等特色农产品才能在深加工中增值,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目的。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是,永和偏居山区,缺乏农产品深加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缺乏对接市场的通道。为解决这一难题,永和在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提高红枣等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眼睛向外,强力招商引资,让有实力、有能力的农产品龙头加工和营销企业来永和投资创业。
    永和县县长梁秀娟对记者说,基于这一思路,我县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政府办公会,研究制定出台了《永和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土地征用、手续办理、经营环境、资金扶持等方面创优一切环境,为外来投资商提供一切便利,开辟一路绿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把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该县派出得力人马,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项目投资洽谈会,广泛宣传永和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潜力及投资环境。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投资商来永和考察红枣、核桃产业,寻求合作项目。
    “芝河久兴源”和“山西美特好”两只“金凤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飞到永和的。
    两只“金凤凰”飞来之后
    在永和县芝河镇农业开发区上罢骨村,便是榆次商人王伶伶于去年7月投资组建的芝河久兴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据了解,该公司规划的农产品加工能力为每年5000吨。一期工程投资1100万元,建成了2500吨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形成了三大系列十多个品种的红枣、核桃系列产品;二期工程投资1400万元,新建小杂粮加工车间、仓储气调保鲜冷库等,主体工程将于今年12月底竣工。将来投产后,公司可形成年加工红枣5000吨、核桃1000吨和小杂粮5000吨的产能,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人,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
    更让王伶伶感动的是,梁秀娟县长在得知公司二期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后,今年10月15日亲自带人现场办公,协调县信用联社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贷款500万元。为此,王伶伶表示,公司一定要打造好 “产品系列化,技术现代化,品质放心化,生产精细化,经营效益化”的模式,做大做强企业,做响做亮永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推动永和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永和县美特好农产品存储加工项目,是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23日与永和县政府签订的。为了尽快让项目落地,永和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跨越发展的大局,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该公司在永和落地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一切困难,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使该项目于今年9月21日开工奠基。
    永和县美特好农产品存储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以建设红枣加工企业为龙头,采用 “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组织加工、同一产品对外销售的管理办法,与基地农户订立保护价收购合同,保障基地枣农收益的方法组织生产。预计明年7月投产后,年加工储存能力达到2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芝河久兴源”和“山西美特好”这两只“金凤凰”飞到永和,激发了永和当地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热情。其中,永和县神和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了年加工能力2000吨的红枣生产流水线;永和县怡福枣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建设年产800吨的红枣免洗加工项目和红枣优种及配套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永和红枣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正步入产业化的新天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民收入翻番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李宏亮 靳淑琴 通讯员 杨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