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泉百度云计算项目效果图
阳泉,一个美丽的城市。山水环绕,错落有致。
阳泉,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从春秋赵简子修筑“平坦城”,囤积粮草,驻兵把守,到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每一段中国历史,都离不开地势险要的阳泉。
阳泉,一个英雄的城市。从春秋晋国程婴智救赵氏孤儿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定武装起义,1940年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都在这里。1947年,阳泉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阳泉,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古有“三晋文化数二定”之说,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美称。明代的乔宇,清代的窦瑸、张穆,近代史上的石评梅都是阳泉文化的杰出代表。
阳泉,一个工业的城市。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阳泉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今天,阳泉是一座新兴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有“煤铁之乡”之誉。
阳泉,一个幸福的城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7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下,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0.5%和99.2%,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整体达标。
今天,让我们走进阳泉,走进阳泉的山山水水,走进阳泉的厂矿企业,走进阳泉的农家小院,走进阳泉百姓的生活,亲身感受一下阳泉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让阳泉从煤炭资源型城市脱胎换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
■煤与非煤联动发展
一出阳泉到盂县的高速公路口,一个两棵大树缠绕而成的大门十分引人注目。这个依坡而建的是华北奕丰生态园。生态园大门口雕着 “齐民要术”几个大字的黑色影壁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近看,影壁原来是个巨大的煤块造型。虽然正值寒冬,但其一望无际的苗圃,显示出其转型的宏大气势……
奕丰生态园是盂县石店煤业公司转型的标志,也是盂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生态良好”的转型支撑项目,更是阳泉市全面转型的一个缩影。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煤立市的阳泉就开始了经济转型的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国家批复山西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更进一步加快了转型的步伐。
转型要转到哪里?跨越靠什么?阳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多项目促进快发展、好项目促进良发展、标杆项目引领转型发展的理念,按照引领性、标志性、带动性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接续替代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过去抓调产项目和百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抓住项目储备、招商、建设三个主要环节,力促项目落地,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工程建设的大推进、大突破,带动阳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在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阳泉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 “一个煤矿企业建设一个地面工业项目”的“煤与非煤”联动发展战略,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奕丰生态园是煤与非煤联动发展的典型之一。生态园副总经理杜培新告诉记者,石店煤业是一个60多年的老企业,煤炭资源只能开采3到4年,有3100多名在职职工和800多名离退休职工。在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情况下,如何转型发展再创辉煌?阳泉市引导企业以煤为基,发展非煤产业,通过对采空塌陷区土地的集中复垦和有效利用,完成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任务。同时,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加快推进企业从“黑”到“绿”的产业转型,摆脱对煤炭采掘业的依赖,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鑫磊集团也是阳泉市全面转型的典型标杆项目,由以煤炭为主的民营企业盂县玉泉煤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过程中,玉泉煤业主动转型发展,投资117亿元开工建设包括以电力、电石、聚氯乙烯、生态水泥、加气混泥土建材构成循环产业链的低碳型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山西省综改试验区首批重点园区之一。园区围绕八项传统产业项目,实行循环化生产,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28亿元;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电石废渣、石灰石废料、粉煤灰及炉渣近1360万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园区以乌河水库作为配套水源和盂县西部农村的节水灌溉用水,还解决当地20万亩旱作农业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园区将资源及能源减量化、梯次化利用,将上游产业形成的污染废弃物,作为下游的原材料,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
大型国企阳煤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气魄更大: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阳煤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并行并举,已经形成了煤炭和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铝电、建筑地产、装备制造和贸易物流辅助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格局。阳煤建立了山西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建设山西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地产建筑企业集团,以华越、华鑫为核心打造了山西第一大煤机化机成套制造企业,以现代服务产业为核心的山西最大综合商社也在阳煤诞生。
阳泉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标志与支撑,是富民强市的基础产业。他们提出,要把做强做优工业,推进工业新型化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主战略,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四大工程,“决战650亿、实现新跨越”,即,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要力争达到650亿元,为实现“千亿阳泉”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是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培植六大收入达百亿元产业,建设一百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要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重点,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开发水平,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40亿元;二是着力推进煤电转化。加快盂县格盟国际等重大电力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层气、煤矸石发电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0万千瓦,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三是加快铝工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全市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等产业要素重组优化,积极发展铝产品深加工。力争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力争把铝工业做成继煤炭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四是加快化工产业发展,重点突出煤化工,打造“肥、醇、烯”三大产业链,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70亿元;五是突出冶金、建材、耐火三大重点,积极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30亿元;六是以煤矿机械、煤矿电器制造为重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
通过培植六大百亿元产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产业转型方面谋求突破。
■科技创新企业蜕变
在夜幕中的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来自北京中轻国际的业主代表、现场经理沃磊正在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远处,偌大的工地上,来来往往的土方车络绎不绝,飞溅的焊花一簇簇喷薄而出,火热的建设场面跃然眼前,让人为之震撼……
这里是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项目工地,占地面积350亩。项目近期包括数据中心、综合办公楼、局部连廊、总调度仓库、柴油发电机房、地下储油区、餐饮配套楼等。2012年9月1日开工以来,已成桩1026根,土方开挖26万方,占整个工程量的75%。2014年6月30日完工后,一个巨大、漂亮的圆形建筑群就会呈现在大家面前。百度,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投资数十亿元的中心放在三四线的阳泉?
在综改试验区扎实推进的过程中,阳泉坚定地选择了依靠科技创新开拓转型跨越之路。2011年8月,阳泉市建设山西省首家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省级示范市”的报告正式获批。阳泉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煤企老总和政府官员前往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寻找合作契机,把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换成永续发展的科技新动力。
百度网络公司投资的云计算中心(阳泉)项目就是这样落户到阳泉的。百度云计算中心投运后,将为阳泉和山西省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全球顶级IT厂商聚焦山西,带动“云计算联盟”在山西的发展,支撑山西经济转型的整体布局,助力高科技产业发展,成为云计算产业基地,为建设“绿色、平安、富饶、现代”的新山西贡献力量。
2011年,投资3.5亿元的40万吨的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正式投产。该项目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院士的生物肥研究成果,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风化煤、粉煤灰、未燃烧的煤矸石、畜禽粪便、秸秆、酒糟、醋糟等大众眼里的废物,经复配、发酵、粉碎、细磨、造粒等工序,添加公司研制培育的复合共生智能菌群及微量元素制成生物有机复合肥,替代化肥。这项技术不仅变废为宝,而且改良土壤,助农增收,同时也解决了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缓解环境压力。
昌鑫的成功转型,堪称是一场肥料行业绿色革命。省委书记袁纯清视察后,高兴地称赞该项目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好项目。科技创新不仅让昌鑫发生了彻底的蜕变,也让一批像昌鑫一样的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阳煤集团华越机械有限公司、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先后与中科院相关院所进行了项目合作。其中阳煤集团华越机械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以来,销售收入从2009年的5.6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18亿元。
阳泉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要发展,就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就要大力实施实体经济壮大工程,实体经济才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才有转型跨越发展的能力。阳泉市决定,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中心环节,按照产业抓龙头、企业上规模、民营大发展的思路,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产业抓龙头,就是每个支柱产业都要选择3-5个企业作为龙头骨干来培养,使其成为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创新管理、要素聚合、引领产业发展的旗舰企业。企业上规模,要大力鼓励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加快发展,壮大规模。发展目标是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0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个。民营大发展,就是要优化环境、优化服务、降低门槛、放宽限制,放心、放胆、放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十大产业园区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明确、基础配套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十大产业集聚发展区。阳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优势,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产业。平定龙川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建成全国最大的陶粒砂生产基地的定位,主要发展新型材料。张庄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要重点发展煤化工、负极粉、纯化粉、特种石墨等新型高档碳素产品。盂县西小坪耐火工业园要按照亚洲最大的硅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的定位,推进耐火产业集聚发展。盂县牛村煤电化工产业集聚区要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等主导产业,打造新型煤化工基地。盂县苌池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和装备制造业。盂县西烟工业园要按照阳泉北部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定位,大力发展生石灰-电石-PVC-水泥等化工、建材产业。盂县南娄煤焦建材产业集聚区要大力发展煤焦、建材、食品饮料。白泉工业园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耐火材料、特新材料。郊区河底装备制造物流园要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通过十大产业园区工程的建设和实体经济壮大工程的推进,阳泉市将会形成合理的产业园区分布,园区内的企业经济实力将会大大增强,为阳泉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修复建设美丽阳泉
阳泉的优势是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在给阳泉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为阳泉带来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枯竭是阳泉必须面对的问题。工业强市、发展实体经济、引进高新技术,其目标都是为了让阳泉能有长远的发展。而大力推进生态修复,让阳泉人民能有良好的环境,能用愉快的心情工作生活,是阳泉当下的现实目标,是阳泉人民感受最直接的民心工作。
在综改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阳泉坚持减污染、增绿色,生态环境实现新跨越。大力推进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三城同创工作,即从2009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和“国家级卫生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宜居新阳泉。以“生态立市、彰显特色”为理念,“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利用独特的山、河、路、城等自然资源,市区范围拆围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农业县区紧紧围绕“打造阳泉后花园”的建设目标,以通道绿化、河床治理、景区开发、庭院绿化、建设文明生态村为重点,大力实施创建园林县城工程。
全市投入50亿元资金,开展矸山治理、电厂脱硫、耐火烧结工艺革命、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攻坚战,实施了桃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万元GDP能耗下降25%。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空气优良率达到92%,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7%,绿地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57平方米。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投入21.5亿元,造林69.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9%,获得“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称号。
今天的阳泉,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天是灰的、地是黑的、空气中都是煤灰的旧阳泉,而是一个具有突出城市特色的城在绿树中,树在绿城里的山城。一年一度桃林沟桃花节、翠枫山枫叶节已成为昔日“煤城”的新名片;见证阳泉市60多年发展的保晋园、废渣山改造后新修的北山公园不仅是城市旅游的新看点,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
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乡村建设一样蒸蒸日上。在阳泉,不论是平定还是盂县的乡村,以前的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各式各样的农家小院墙外刷上了统一的白灰;村路两边和城里一样有行道树、草坪;虽然农村有各种家禽家畜,但是阳泉的乡村干干净净,垃圾集中堆放清理,道路清扫及时。在实施村村通硬化路的同时,很多村子都实行了户户通。
阳泉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平定有药林寺、冠山书院、石评梅故居、娘子关旅游景区等诸多历史文化遗产,县交通部门主动与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合,根据各部门提出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充分征求意见,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
张庄镇的药林寺八路军制药厂遗址景区、娘子关镇的娘子关旅游景区,采用石材铺路,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与景区环境融为一体,不但使全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有效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阳泉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有一个美丽的家园,人们才能热爱家乡,才能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地为家乡发展而努力工作,才能留住人才、发展阳泉。记者了解到:未来的阳泉还将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求突破;要强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左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迈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要继续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6%以上,实现环境质量持续达标、稳定达标;要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智能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形象。
一个绿色的阳泉,一个生态的阳泉,一个蓝天碧水的阳泉,一个让人热爱的阳泉,必定是一个美丽的阳泉,幸福的阳泉。
■幸福阳泉明天更美好
阳泉,是我省最小的地级市。至今所辖县区只有平定、盂县、矿区、城区、郊区和开发区。阳泉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阳泉要发展,就要按照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发展战略,围绕衔接太原、石家庄两大省会城市,融入京津唐环渤海地区,参与更大范围合作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他们提出了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四区”融合发展、中心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两个左右的百分点,圆满实现打造“百万新城”的奋斗目标。
首先是以科学规划引领全面城镇化。要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完善,按照“131”(即1个旧城中心区、平定、盂县、郊区3个城市组团、生态新城1个新城区)城市空间布局,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尤其要树立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意识,积极做好产业规划及企业布局,以产业集聚支撑新城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加快漾泉大道二期、新城大道延伸工程等路、水、电、气、暖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启动一批已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谋划建设新城内的十大标志性建筑和亮点工程。
其次是按照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构想,加快城区、矿区和平定、郊区部分区域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逐步实现互通互享、点面结合、相互呼应,带动全面城镇化,促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的要求,抓好10个中心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化城镇建设协调发展、互促互动。
再次,以做强三产支撑全面城镇化。要突出第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着力发展服务于二产的信息、金融、物流,以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同时,要依托交通四通八达、货物周转量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生产资料专业物流园区,形成物流产业链,全面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使阳泉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成为晋东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服务中心。
民生的改善是最有说服力,最受百姓欢迎的改革,是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最好措施。阳泉市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培训基地建设,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工作,确保2012年年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扩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工资及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强全市社会化养老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阳泉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再建1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政策。规划职业教育园区,启动建设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水平。组织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强化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力支持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的升本工作,争取年内通过国家验收。同时,还要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场所全覆盖水平,突出抓好阳泉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尽早启动市级“五馆一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歌舞剧院)和县级“三馆一院”(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影剧院)的建设。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数字电视全覆盖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的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和引导,营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有文化的浓厚氛围。
“飙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诗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阳泉时,留下这样的诗篇。4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阳泉,已经不是石太铁路上那个黑乎乎的地方小城。今天的阳泉,桃河蜿蜒而过,造型各异的数座大桥连接着市区南北,这些桥不但是交通设施,入夜后,多彩的灯光成为城市最美的衣裳;依山而建的南山公园,漂亮的罗马柱,参差的绿植,让公园旁边的家成为最温暖的家;经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阳泉城市道路整洁、宽阔,早已脱去以前不敢见人的羞涩;变化最大的是阳泉的人民,时尚的衣着,从容的气质,自信的神态,蓬勃的朝气,展现出这个晋东重镇在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工作后的巨大变化。
倘若郭老有知,一定会为今天的阳泉、明天的阳泉写出更好的诗篇。
本报记者 屈建龙 王晓华 崔晓农 杨诗国 通讯员 李忠义 李春 胡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