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出雁门,进入朔城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山清水秀、满目苍翠的美丽图画。今天,让人陶醉的不仅仅是这自然生态的绿色之美,更让人心动的是日新月异的朔城新貌:宽阔笔直、花树摇曳的通衢大道,错落有致、清新隽秀的游园景观,典雅庄重、古韵悠悠的历史人文景点,犹如一支功力遒劲的如椽巨笔,描绘出了令人震撼的生态之美,城建之美,人文之美。
朔城区变了,这是所有生活在朔城区和熟悉朔城区的人共同发出的感叹。然而,朔城区变化的不仅仅是宽阔的街道、城市的绿化、生态的修复、居民的楼宇,更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彻底变化。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近几年时间。
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朔城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的一心一意、攻坚克难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批示的右玉精神:“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这种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朔城区人,感染着每一个参与朔城区建设的人,这种精神也必将汇聚成滚滚之势,推动朔城区继续向前。
这种精神也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一样,建设美丽朔城区,实现永续发展,是右玉精神在朔城区的最幸福的诠释。
尊重科学,满怀亲民之情,保护改造一座老城,是千年文脉的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强力推进
多年来,朔州老城如何发展,何去何从,同样备受关注。一方面,老城内没有完备的给排水系统,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居民房屋破旧不堪。“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老城环境的真实写照。而另一方面,老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含量,厚重沧桑,是山西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始建于秦汉,扩建于北齐,重修于元明。整个老城占地1平方公里,四周城墙长3734米,宽25米,城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金三大佛寺之一崇福寺。就是这样一座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老城,破损严重,文脉受到创伤。
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掩现实的尴尬。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资源需要抢救性保护,否则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于是,老城改造启动。改造是保护性改造,是消灭其劣势,发挥其优势,传承文脉,改善环境,推进文化发展,带动商业服务,实现新城老城一体化,提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达到朔州市委提出的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目标要求。朔城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保护老城、改造老城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
“尊重科学,亲民爱民”的右玉精神为拆迁改造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让老百姓吃亏”,朔城区委书记郭连厚、区长刘彪每次现场办公,都要反复强调。关键时刻,就是右玉精神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往百姓的心门。由此,矛盾迎刃而解,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目前,7000多户、2万多人有序得到安置。
从2008年开始,老城保护性改造大幅度推进。由国内知名单位规划设计,确立了保护老城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特色的理念,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保留原来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阡陌巷”布局及路网结构,最大限度体现辽金明清建筑符号和风格特点。
老城改造共投资38亿元,用于城墙等文保建筑的恢复和整个老城内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保护性开发。崇福广场及尉迟敬德庙、马邑博物馆、大戏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古城墙、城门、文昌阁、文庙正在修复。东西南北四大街在合理布局传统特色商业的同时置入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业态分布,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服务街区、手工艺加工等老字号店铺经营区、地方特色餐饮区等,设民俗博物馆、书社、纸墨笔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
千年老城,盛世归来,文脉绵延,文化生命力幽深浩荡,文化发展持续加强。改造后的老城将成为一座生活之城、文化之城、魅力之城。
以人为本,坚定利民之志,棚户区改造,是让百姓安居广厦千万间的执政信念与情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冰窟窿,夏天热火炉”。这段曾经广为人知的顺口溜,真切地道出了生活在棚户区的朔城人的无奈。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如厕难、消防难,棚户区里的居民盼望有尊严地生活。
顺应群众呼声,同时响应中央号召,朔城区从2010年起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已启动了26个集中拆迁片区和43个零星拆迁片区,总拆迁用地面积6260亩,总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469万平方米,共动迁居民5.5万户13.5万人,开工建设安置房472万平方米,已竣工17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目前已有1.7万户居民陆续入住新居。2011年,朔城区被列入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试点县区之后,先后投资500多亿元全面推进了棚户区改造,规划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47个、6.8万套、755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6平方米。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1%。
在如此规模大的拆迁过程中,依旧践行了右玉精神的精髓,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利民之志,坚定权为民所用。朔城区政府明确作出了“政府不与民争利、坚持和谐阳光拆迁原则”的承诺,在安置棚户区居民时,只要政策允许,就给予拆迁户最大优惠,等等。
“为民利民、关爱百姓”成为朔城区的执政理念与施政情怀。
“在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要让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郭连厚书记说。
旧房变新房,旧区变新区,环境好了,百姓乐了。搬入迎宾苑小区的72岁的孟祥老两口说:“没想到,俺们老两口活的时候上楼了,真是梦想成真了。环境好了,心里也觉得幸福了,你看,我们社区还有健身器材和文化广场,能扭秧歌、看电影,真要感谢党和政府。”
棚户区改造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历史街区有机结合,将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社区中心等要素注入棚户区改造,着力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使得城市功能“脱胎换骨”。通过棚户区改造,加快了民生事业的发展。先后投资8.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了城内1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建了朔城区一、二医院、中医院住院大楼,实现了远程会诊,建起了43个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朔城区被省委列为全省社会管理和创新13个试点县区之一。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山西省119个县区综合考核评价中,朔城区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受到山西省重点表彰。
久久为功,注重惠民之实,生态建设,是造福后代为民谋利的核心举措。
右玉精神的最大特征是一张蓝图,一个目标,攻坚克难,长长久久,持之以恒地为民谋利,为他人做嫁衣裳,干“后人乘凉”的“傻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搞形象工程。这种绳锯木断、滴水穿石、不折不挠的精神在朔城区西山生态治理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
过去的西山,荒山秃岭、沙田薄地、常年风沙不断,“雁门关外野人家”、“狂风遍地起黄沙”是真实的写照。面对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朔城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开始对西山进行治理。累计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30多项生态工程,重点推进了40万亩西山生态区、25公里恢河水系、4000亩金沙植物园建设,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3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硬是在黄沙窝里建起了绿洲,在塞北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绿色画卷。国家领导人回良玉、刘云山以及省委袁纯清书记、王君省长进行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如今的朔城区,山在绿中,绿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一派美丽迷人的幸福风韵。朔州市的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吟诗作文,抒发对城市的赞美之情。
利在长远,传唱惠民之曲,转型发展,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党员干部要从右玉精神中得到启迪,要坚信做事总有办法,要成功总有途径的理念。”干部作风建设非常重要,党政联席会、干部大会,朔城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反复强调。
不要更多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考虑个人的政绩,就是聚精会神谋发展,定一项是一项,项项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这就是为民谋利、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由于有好的领头人,朔城区的干部群众精神风貌、思想境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心思齐,人心思上,合力向前,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转型发展,发展循环工业。朔城区委、区政府确立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植新型产业、发展循环产业三个主攻方向,立足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努力推进生态工业的转型发展,先后推进了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平朔12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大唐风力发电等20多个转型项目达产达效;建设和完善了富甲循环工业园区、东坡循环工业园区、神头固废综合利用等四大园区。
转型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朔城区企业总部基地、准池铁路总部基地、豪德集团、居然之家、杭州绿城集团、华联国际、北京亿城、杭州自由港、北京电子城以及煤炭物流企业等先后落户。
转型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巩固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的成果,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全区蔬菜大棚发展达到1.6万个,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3万亩。规模养殖园区达到100多个,规模养殖率达到60%以上,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深邃厚重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绿色美景,宜居宜业的和谐环境,蓬勃发展的转型经济,“十二五”期间,美丽的朔城区在右玉精神的指引下,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正昂首阔步,面向未来,向着永续发展的辉煌道路上奋勇前进。
徐春平 边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