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运城:黄河金三角升起的新星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2/15 10:44:13

    今年5月份,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四市,成功获批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此之前,运城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拉动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为更好的承接国家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
    就在今年10月12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领的省观摩检查组对运城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组认为,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传统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一批转产项目落地,工业不断走向新型化;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步伐加快,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如今的运城市正逐渐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关键词:工业新型化
    汽车和运输设备、铝镁深加工、新型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五个新兴接续替代产业集群增势强劲,引领工业经济由传统产业向新型化转变、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扩张、优势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开创了运城市“工业强市”的美好新局面。
    工业强,运城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运城传统行业有色金属、焦炭、钢铁、电力等产业严重滑坡,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导致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且效益下滑。
    今年年初,运城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对改变当前传统产业模式,走转型发展之路,提振运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一具有高瞻远瞩性的决策,使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抓工业,一心一意促转型,取得良好成绩。
    传统产业改造上,围绕焦化、钢铁、有色等传统支柱产业,启动实施了43个改造升级项目,推进了产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之间循环组合、关联产业和企业资源共享。中铝山西分公司50万吨氧化铝挖潜改造项目建成投产,海鑫集团年产220万吨热轧板卷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河津千万吨焦化集中区、新绛500万吨煤化循环经济园区和稷山西社500万吨焦化工业园区、垣曲中条山多金属综合捕集项目、五龙集团金属镁循环园区一期工程等稳步推进。
    优势产业培育上,共实施项目95个,总投资635.91亿元、同比增长29.65%。大运汽车集团年产1万套货厢和2万套车架、北车集团永济新时速年产4200台采煤机电机、阳煤丰喜年产8万吨环己酮和10万吨己二酸、华雄纺织年产10万锭精梳高支纯棉纱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银光镁业年产200万只镁合金汽车轮毂、九龙潜水电机公司年产1500万兆瓦高效节能电机、际华集团年产220万套高档服装、广亚铝业永济工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大运重卡二期、亚宝工业园、同誉铝合金汽车轮毂、森特煤机装备制造、东郊城镇化、翔宇化工4020项目、盐湖清尚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全市转型发展增添了活力。
    如今,这些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增势强劲,已成为遏制经济下滑、支撑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新动力。1-9月份,新兴接续替代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20.8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2%。
    与此同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培育发展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意见》,从市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贴息贷款和引导扶持,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包联68个项目和14家重点企业,选派77名年轻干部进驻企业定点帮扶,全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在行政审批、土地、融资等体制要素方面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对转型标杆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和“全程代办”服务,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331项减少到116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一个市。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六大优势农业产业,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养新型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业发展大放光彩。
    2009年,运城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涉及盐湖、永济、临猗、闻喜、夏县、新绛、稷山7个县(市、区)。
    绿港现代示范园是盐湖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总投资1亿元,占地500亩,其中育苗用联栋温室4个,愈合播种室1个,玻璃温室1个,生产示范用联栋温室4个,日光温室24个,弓棚30个。高标准、高效率、高配置的农业示范园,发挥着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像这样的园区在运城遍地开花。据了解,运城市共申请、实施项目340个,完成投资7.5亿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示范作用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如盐湖区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夏县裴介万亩双创增粮优质高产示范园、永济北梯循环农业示范园、临猗北辛苹果示范园、稷山稷峰荆平葡萄优质高效示范园、闻喜华凯养殖示范园、新绛古交丁村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示范园等。
    同时,示范区内干果经济林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年来新发展核桃、红枣、山楂、柿子、花椒等干果经济林面积10.65万亩,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干果经济林产业带。
    临猗的苹果、新绛、夏县的蔬菜和永济的禽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一县一业”基地县,还有210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其中,临猗县和新绛县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在去年分别达到70%和64%。
    在核心示范区样板园的示范带动下,粮、果、菜、畜、棉等主导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优势明显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11年,示范区内粮食总产达到18.3亿公斤、蔬菜总产248.6万吨、水果总产278万吨、肉类总产7.6万吨、蛋类总产5.4万吨、奶类总产2.3万吨、农产品加工总产值75.1亿元,分别占到全市总产的 68.7%、67%、66.2%、53.1%37.8%、57.9%和55.9%。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也达到了99.7%。
    截止到去年年底,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26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47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75%;农机总动力达到393万千瓦;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1万亩,比2008年增加51%;机械化秸秆还田机具达 5223台,比 2008年增加74.1%;小麦联合收割机新增1000台,机收率达到93%,玉米收获机新增600多台,机收率达到55%,小麦、玉米机械化播种均达到90%以上。示范区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达到21.7万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为1622个。示范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
    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园区的方式,将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使文化发展成为推进运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加速器。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多处,其中国保单位44处,省保单位92处,市保单位3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67项、位列全省第一。
    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吕祖文化、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绛州鼓乐、稷山高台花鼓还走上了春晚、走进了奥运,跨出了国门,为运城争到了无限的荣耀。
    同时,蒲剧《山村母亲》作为山西唯一入选的剧目,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现代戏经典剧目调演;《欢乐中国行·魅力运城篇》,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梅地亚拍摄基地录制完成,借助央视巨大的传播平台纷纷亮相;举办了运城第二十二届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关公》特种邮票首发式,赋予了关公文化节新的时代内涵。
    丰富文化资源需要落地项目做载体。2011年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运城市签订了关公文化产业园、本命年文化产业园、绛州澄泥砚墨宝园、电视剧《李家大院》拍摄4个项目,达成融资意向6.1亿元;现场签订销售订单420万余元。如今,这些项目均已落地。
    目前,运城初步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框架,即:着力发展新闻传媒业、制版印刷包装业等八大主导产业;培育运城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山西宇达工艺(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大龙头企业;打造创世帝王——尧舜禹、诚信之神——武圣关公等十大文化品牌;创办大唐蒲州文化园、关公文化产业园等七大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以新绛、稷山为主的绛州澄泥砚、螺钿漆器、彩印包装等五大民办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等。
    清晰明朗的发展框架,勾画出运城文化发展美好蓝图。用文化“软”实力渗透工业发展“硬”实力,用文化促进和带动实现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壮举,正在河东大地激情上演。

本报记者 李士杰 杨永生 通讯员 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