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煤炭等资源为优势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本质是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循环链,上游为中游提供原料,下游为中游提供市场,形成内部供求关系,从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话语权。其深刻含义在于,煤作为初级产品,自身的产量和价格提高空间有限,但煤的“重复性”利用、“链条式”增值空间很大。如果把煤、电、煤层气、不锈钢铝镁等产业结合起来,山西的资源优势将化为经济优势。
“输煤”变“输电”的提升
本报记者 张剑雯
煤电互动:
从“输煤”转变为“输电”,不仅改变了山西“产煤”、“卖煤”的发展老路,还实现了煤炭经济产业链的延长和加宽,实现了清洁、绿色、安全发展。
“输电”,意味着我省将在未来几年内,建设更多的电厂。这对经过改革增强了实力,正在谋求多元化发展的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到大唐山西分公司与中煤平朔公司携手打造“太二模式”,再到西山煤电“迎娶”武乡和信发电……我省煤炭企业都在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省政府也下发《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旨在促进煤炭和电力企业更好地协调发展。
除火电外,一些新能源发电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且发展得生机勃勃。煤矸石发电厂、瓦斯发电厂等也应运而生,在消化废弃物的同时,成为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煤山阴织女泉风电厂是同煤集团首个风电项目,自2012年9月底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5000万千瓦时。
同煤集团风电分公司总经理贾建华告诉记者,该公司风电一期工程每年可发电1亿度左右,按照火电每度电350克标煤耗计算,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万吨左右,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如今的同煤集团,已把电力作为企业的第二主业,“十一五”时期,所有新建矿井和电厂全部通过股份合作、煤电联营、联合大唐、国电等企业共同建设,5年建成4大电厂,开创了煤矿企业控股建设大电厂的先河。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需求,促进我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成就我省晋电外送梦想,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对山西的电网规划与投入力度,依托晋中、晋北和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
预计到2015年,山西电网将形成“西纵”、“北横”和“中横”3个特高压输电通道,加上现有的4个500千伏网对网输电通道和1个500千伏点对网输电通道,我省电力外送能力将达到5010万千瓦,每年可实现就地转化原煤8350万吨,约占煤炭外运总量的五分之一。
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便可将5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送出。而在10年前,一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需要数条输电线路才能送出。
2009年,世界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正式交付投运,大大提升了晋电外送的能力。由此,山西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经济转型跨越迈上快车道。
据省电力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若特高压以500万千瓦功率运行24小时,可输电1.2亿千瓦时,相当于输煤59515吨,也就是1191辆汽车、992节列车的运量。数据显示,自2009年投运至2012年11月底,特高压线路已累计送电393亿千瓦时,拉高山西发电机组约770个利用小时,相当于就地转化原煤1222万吨,减轻铁路约20万节火车运力,发挥了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化腐朽为神奇”的探索
本报记者 王蕾
工业废料再利用:
煤炭——山西的“动脉产业”,在多年来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工业废料,严重影响着环境。
近年来,把目光更多聚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的山西,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要黑色的GDP。”这句誓言般的壮语也被国内媒体迅速转载,见证了山西转型发展的决心。
2012年11月上旬,记者来到朔州市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粉煤灰高分子复合装饰板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袋粉煤灰原料倒进去,经过“吞粗出细”的加工变成混料,再盛到挤压机器前端,挤压器伴随着流水和
灯光发出吼声,缓缓把混料挤压成条块,条块通过开槽机开好槽,通过三道上色工序,一块粉煤灰高分子复合装饰板就诞生了。
该公司所在的固废工业园区,就是经常上演上述“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该园区是山西利用当地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源,总投资120亿元打造的、全国最大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和固废综合利用的产学研示范中心。
别人跳高我跳远。“对于有的省份,可能专心把一项固废利用的项目做深、做透就足以应对,但在山西,必须把目光放远,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每一种工业废料,我们都要寻找最适合它的回收利用方法。”省经信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处长王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5,而每年因采煤排出的废水却达4亿多立方米。资料显示,近20年间,我省矿井水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到340.5亿元。为此,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矿井水利用的支持力度。
回用矿井水,目前已成为山西大型煤矿的共识。晋城市、阳泉市的矿井水利用率已达90%以上。平朔矿区全部矿井水经处理后用于生产和生活,基本做到矿区用水闭路循环利用,不外排。阳泉南煤集团将矿井水通过过滤、净化,除满足洗煤、发电、制砖工业用水外,还用于井下的防尘洒水和地面绿化灌溉。
对于一个倚重资源的地区来说,“转型”最难突破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当前的山西,已经走过最难的阶段,只要把产业平衡发展方向把握好,投入产出分析好,山西在煤炭废料上所“施”的“魔法”,必将为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有益的参照。
焦化“变脸”:
煤化工新材料的大手笔
本报记者 王佳丽
2012年,山西焦化行业巨头频频出现“大手笔”。
年产焦炭240万吨、焦油15万吨的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13亿元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即利用400万吨/年劣质煤气化与焦炉煤气,建设循环经济“气化岛”。
年产焦炭200万吨的鹏飞实业集团公司,总投资300亿元的500万吨/年焦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成点火、二期奠基,包括年产焦炭500万吨、煤焦油25万吨、粗苯6万吨、硫铵6万吨、60万吨甲醇及15万吨合成氨、30万吨丙烯等项目。
山西焦化在洪洞县赵城精细煤化工园区,动工建设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该项目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制甲醇,由甲醇延伸深加工生产烯烃,形成年产烯烃60万吨、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30万吨的生产能力。
这些项目,延伸产业链后下线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煤化工新材料。
省委书记袁纯清曾经说过,山西的转型跨越,要以先进的煤化工为重点,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新跨越。
《山西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煤化工新材料,要以煤为基,依托资源、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延伸煤焦油、焦化苯深加工和焦炉气经甲醇制烯烃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新材料。延伸劣质煤制烯烃产业链,大力发展以苯、乙烯、丙烯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